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8章 出路在哪里

冯氏的小食摊渐渐走上正规,生意渐渐好起来。

一开始冯氏是做一日三餐的生意,不过因为实在太累,也忙不过来,没时间备料,便只做早、中两餐。

如今,冯氏已经坚决不让钟浩去帮忙了,只让婉儿帮忙照看炉灶。

婉儿年纪虽小,却很懂事,每天早起陪着母亲出摊,竟然从不喊累。

冯氏用赚到的钱买来了些书本,让钟浩在家开始读书。

钟浩对此很不情愿,但架不住冯氏拿出长辈的身份,对她谆谆教导。

春风轻轻拂过小院,带来了清新的气息,钟浩院中的石桌旁漫不经心的翻看着一本《文心雕龙》,这是此时了解和学习做赋的一本必备读物。

和后世的明清科考不一样,宋代的科举科类很多,其中以进士科最为被人尊崇,因为进士科出身的官员被认为是正途出身的官员,而且提升快、面子大、名声好,朝廷地方的高官,也全都要进士出身才能担任。

而且其他各科出身,多半被闲散置之,或者困顿于底层不得提升,且一旦出现问题,背黑锅的总是他们,没办法,谁让他们不是正途出身呢?

进士科需要考诗赋、帖经和墨义。

一般学子从六七岁开蒙,便开始学习《论语》、《礼记》、《易官义》等十三经经书。

帖经和墨义这两门考试,主要是考察学子对经文的背诵和对经义的理解,一般都是从十三经中出题的,一般应试的士子都是基本能应付过去。

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的是诗赋的考试,可以说诗赋做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考试的好坏。

这个时代的书籍比较贵,冯氏的钱暂时也不多,所以暂时只给钟浩买了《文心雕龙》、《赋论》、《诗词选评》等学习诗赋的书籍。

至于各种经书和其注疏,只能等有钱了再去买。

不过钟浩对参加科举实在不抱希望,后世的他虽然在自己爷爷严厉的监督下,大略的读过一些四书五经,但对于参加科举考试来说,显然不够看的。

至于诗赋,诗词倒是勉强能做出来,但做赋就只能呵呵了。

宋代的进士科考试,为了便于评判,考试中的诗是格律诗、赋是律赋,而且要求十分苛刻。

律赋不仅限韵,而且要限用韵的次序;不仅要讲究起承转合,而且要八韵贯通体贴,十分严格。

一字不慎,便入黜格。

极其考验应试学子的音韵格律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应试的格律诗也是一样,十分考验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基本功。

作出来的诗必须要合乎规矩,贴题、用韵、对仗,一点错误不能犯,还得写得美轮美奂,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随便有那一点格式不合要求,便会被黜落。

后世钟浩也是对宋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对宋代科举考试多少了解一些,正因为如此钟浩对参加科举考试压根不感兴趣,主要是以钟浩觉得以半吊子的诗词水平和古文修养,压根就不可能考得上进士。

再说大宋的科考跟明清时期不一样,明清时期,你考个秀才,便是有功名之人,社会地位会就很高了。

要考个举人,就能光耀门楣,衣食无忧。

所以,明清时期的学子,就算考不上进士,只要能混个秀才之类的功名,这辈子也算是上等人了。

而大宋此时却没有童生、秀才之类的低阶功名,就连举人这个头衔都是一次性消费品。

一个举人如果这次考不上进士,下次还得重新参加州里的解试,重新考取举人。

所以,在大宋读书,考不上进士,便一辈子是个措大。

是以,钟浩对读书考试也是兴致稀缺。

虽然冯氏的小食摊生意还不错,但起早贪黑的只能维持温饱的水平,离小康还差点,比之钟浩渴望的富贵生活更是距离甚远。

冯氏督促自己读书,那是出于一片真心真意,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但钟浩知道实在不是那块料,只能辜负冯氏的拳拳心意了。

钟浩觉得还是努力赚钱,让自己过上锦衣玉食的好生活最重要。

读书出仕,还不是为了富贵的生活?!

自己想办法赚钱和读书出仕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也算殊途同归!

钟浩扔下那本《文心雕龙》,起身来到柴房中,开始忙活。

相邻小说
爱我的人都是神经病  木叶之这个日向不对劲  (快穿)天亮以后  锦绣路(作者:梦箩)  九变  余心有碍(双重生)  不遇不聚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未穿今]超级大神  温饱思赢欲  召唤之这个主公有点儿雕  全职相师  重生八零嫁给全军第一硬汉  无限生死簿  能听到罪犯的心声,罪犯懵了!  重生之贤臣难为  辅助弱?我一个生命礼赞覆盖全球  天赐福女之呆萌玲珑妻  哥哥是女装大佬  在乱世江湖挂机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