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32章

后天伦理作用特强是胡适一生行事的主流。

他在1914年时曾“清夜自思”

过去十年的经历,自我总结道:自到上海以来的新学训练,使他成为一个“社会中人,深于世故,思想颇锐,而未尝不用权术;天真未全漓,而无高尚纯洁之思想,亦无灵敏之感情”

胡适以为,这是他“去妇人社会”

太久的结果。

实际上,这恐怕更多与他在家乡时养成的防卫心态有关。

不过,胡适在思念家乡的“久处妇人社会”

之时,或者于无意中回想起了母亲“每为余道吾父行实”

那为人要“率其性”

的父训,虽久遭压抑,究竟并未置之脑后,此时就在起作用。

他认识到,“吾十年之进境,盖全偏于智识(tellect)一方面,而于感情(eotions)一方面几全行忘却”

结果是他“几成一冷血之世故中人,其不为全用权术之奸雄者,幸也,然而危矣”

[77]这是胡适少见的措辞严厉的自我批判。

其所强调的,正是太注重“作圣”

而忽略了“率性”

后来胡适虽有意识地“注重吾感情一方面之发达”

,但总的来说还是“作圣”

的一面为主流,特别是在得了大名之后。

因此,胡适一生种种的“开拓”

与“落伍”

,多少都可以由此少年经历去观察。

同时,正是清末的城乡差别,特别是安徽乡间私塾尚未沾染口岸风气的传统蒙学教育造就了后来被认为是启蒙大师的胡适。

生在上海,比胡适大三岁的顾维钧,在读完仅教识字的私塾后,便直接进入教会学校,以后的教育是越来越西化,结果到晚年还必须强调自己的中文可以写得“通顺”

[78]实际上别人也曾说过顾氏的中文好,但一般人之所以有他中文不好的认知,正是因为其他许多从小受西化教育的人有此通病。

生在北京,比胡适小两岁的梁漱溟,则是在读完《三字经》后就读新派的《地球韵言》,然后进了北京第一家新学堂——中西小学堂。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后来是殉清的,从根本上只能归入“保守”

一路,不好算作十分趋新者。

他的家庭教育尚且如此,其余可以想见。

[79]

所以那种眼睛盯着少数不世出的精英分子的中国传统教育,只有在与口岸没有怎么“接轨”

的乡间还基本存在,在新学占了上风的大地方反已衰落。

而胡适正靠着这点“国文”

的训练,在那“邯郸学步,反失其故”

的上海新学堂,打出自己的天下,初步树立了这个少年乡下人的自信。

相邻小说
不想和你谈恋爱[快穿]  我用梦境泡神君  非如此不可  都市御医  hp衔尾之蛇  溺爱成瘾  每天都在努力养猫  公主她就不讲理[重生]  教主留情,饶阁主一命  恋上处女座后遗症  过路危桥  锯齿啮痕录  心火  离云很近的地方  军门豪宠:一恋成婚  伴读  小岛夏夜  情敌他属性禁欲系  沧桑的大兴安岭  诡案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