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82章

又过很久以后,最近我才想到:这种思想在本质上是不是改变了呢?怕是未必。

农业学大寨,开山造地,各地退经还粮(特别是在广东、福建),恐怕仍然是&ldo;扩大粮食耕作面积&rdo;,仍然是一种&ldo;开荒&rdo;。

如果早读一点清史,读一点康熙、乾隆的谕旨(那些个所谓&ldo;错话&rdo;),是不是会好一点呢?我就不知道了……

三、老大难的多种经营

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果说耕地已经开发殆尽,将如何谋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清代耕地的增加远不足以解释农业总量的提高,又应从哪些方面去寻求这些方法和原因?这是中国历代没遇到过的重大挑战。

如果说&ldo;三百年为一个历史&rdo;,我们也可以说,在近几十年里,这一直是一个&ldo;老大难&rdo;问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的口号是&ldo;以粮为纲&rdo;,但与它的后半句&ldo;全面发展&rdo;,就不免成为&ldo;悖论&rdo;。

所以后来胡耀邦称之为&ldo;以粮为纲,全面砍光&rdo;。

这里面原因很多,我们只能集中探讨它的&ldo;技术方面&rdo;,而且仍是从清史出发。

清代新的探索始于康熙,期望农民不再&ldo;狃于种地&rdo;,开展畜牧等他种经营(康熙五十五年上谕);继之以雍正,于土地增垦、&ldo;竭力耕耘&rdo;外,提倡&ldo;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彘之畜&rdo;,展宽农业经营方向(雍正二年上谕),而完成于乾隆,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

这一经济发展政策的主旨,就是不再亟亟于土地的开垦,而在已有的耕地上做文章,提高其利用水平,特别重视五谷以外的作物种植,及农耕以外的各种经营。

其含义已不止于&ldo;精耕细作&rdo;(据许倬云研究,中国汉代农业已进入这一层次),而在于经济作物等&ldo;商品经济&rdo;的发展,农村工业和商业的广泛增长。

遂为中国经济指明了一条极具可行性的发展道路。

后来有估计说,中国农民经营&ldo;副业&rdo;的收入,一般占农副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民中约有五分之一以上专门依靠副业过活。

如果加上&ldo;工业&rdo;部分,相信清代数字还要高出许多。

总而言之,清代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全与&ldo;贸易&rdo;及&ldo;交换&rdo;有关(尽管只涉及商业交易的一小部分,清朝关税在乾隆年间仍增长了四倍)。

它成为土地开垦之外,对清代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也是清代经济发展的最大成就。

这虽非政府一手造成,政府政策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这一切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ldo;利好&rdo;消息:有材料表明,佃户改种高产值经济作物,依旧交纳稻谷田租(如我在广东所见之买税);同量田地上耕作者增加,导致亩产量得以提高,田租反而下降,有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参见拙作《租佃关系新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反观当代,一般认为,土地改革以后有一个&ldo;黄金时代&rdo;,其实大可商榷。

根据统计数字,到1952年,中国粮食总产恢复到战前水平,人均产量却有所下降;经济作物的下降更是明显,如油料、烟草、茶叶、丝茧的产量降低了一半左右;而且以后很久,这部分生产都未能恢复起来。

到1956年,集体化以后的第一年,问题就充分暴露出来。

1956年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5月6日:&ldo;一五&rdo;计划前三年烤烟生产的计划都没有完成,原因在于指导错误以及价格政策等;9日:越来越尖锐地感觉到油料供应不足;10日:农村副业、手工业生产大大下降,是造成当前农村市场不活跃的重要因素;24日:去冬到今春不少地区农村副业大大衰落;6月6日:由于领导机关重视不够和长期以来收购价格偏低,江浙两省桑园面积和产茧量,目前只相当于战前的54%和35%;据农业部统计,今年花生、黄麻、甘蔗播种面积都在减少,许多地区副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特别是养猪减少;7月:中央农工部副部长王观澜报告,浙江副业严重下降,江苏长江两岸地区副业产值一般亦下降了30%~80%以上。

毛泽东为此专门起草了一份通知:河北省粮食以外的农产物占产值百分之七十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数目字。

其他各省情形与此有些不同,但粮食以外作物及副业的产值至少占百分之五十,或者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注意多种经营,否则就是一个很大的偏差,甚至要犯严重错误。

生猪的出栏头数从1955年下降,1956年下降为6157万头,比1954年减少20%左右。

1956年出现了全国大牲畜数量的首次下降,从此开始了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1957年、1958年分别减少390万头和610万头)。

而且,极力强调粮食生产,粮食问题并没有解决。

在集体化的前十年(1956~1966年)粮食生产是零增长,后十年(1967~1977年),仅仅是总量增长,人均并无增加。

在大饥荒时还能依靠四川、黑龙江,改革前夕则几乎没有一个省份还可调出粮食(不要说防灾,以后的&ldo;工业化&rdo;、&ldo;城市化&rdo;皆失去依托)。

当年&ldo;以粮为纲&rdo;的做法,不但没有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反而害苦了那些先进地区。

类似的问题,在历史上就存在过,如雍正皇帝曾一度批评广东和福建的&ldo;舍本逐末&rdo;。

继1982年福建之后,1983年、1984年我两次赴广东考察,目的就是看看在&ldo;放开&rdo;之后,地方经济将向何方&ldo;自由&rdo;发展(我在那里也遇到老人恳切陈情,希望上头放宽粮食政策)。

相邻小说
重生之将门庶女  天灵根真的不好吃  疯心难救  烟火看客  材料帝国  她先惹我的  诡异心理研究所  人命关天  按需知密  雾河  成亲  帝师  盛世白莲种植手册  扳不倒的李鸿章  贱者长存  姃途漫且遥  故事在那年黄昏  [红楼同人]红楼之中间商  杀死那个无脚鸟  婚后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