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64章

其实早在五四时期,社会风潮很大程度表现在对于旧式家庭的逃离。

五四青年对于家长的叛逆,最初表现在追求自由恋爱、建立摩登家庭。

鲁迅小说《伤逝》中,子君与涓生正是这样的青年。

只不过鲁迅的深刻与远虑在于还要问一句:娜拉走后怎么样?子君与涓生以自由恋爱建立的小家终于在社会的、经济的压力下,在自身的理想幻灭中解散了。

十几年后、二十几年后,作家也没有离开&ldo;家&rdo;这个主题。

曹禺一系列名剧中,《雷雨》与《北京人》,都可以算作家庭剧,只不过《雷雨》是激愤地叙说,《北京人》是哀婉的调子,但主题都是与家作别。

张爱玲小说从《金锁记》到《倾城之恋》,甚至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也无非是讲着同一个故事:在旧式家庭待不下去的女人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走到社会上,最终还是处心积虑要把自己嫁给一个靠谱的人、把牢一个饭碗,从旧家到新家。

张爱玲亦是显赫名门之后,只不过到她一代,家事已在颓败中。

父亲是个晚清遗少,终日颓唐,沉溺于烟榻,兴来时背诵诗文以寄托满怀愁绪;母亲是美丽的摩登女郎、一位离家出走的娜拉,她将一双小儿女丢给丈夫,挽着小姑子,踮着小脚出国留学去了。

从张爱玲的一些叙述看,姑姑回国后,在公司里做职员、自食其力,给予张爱玲很多护佑与陪伴,而张爱玲的妈似乎是一直飘在外面,靠变卖家当古董为生,身边变换着中外男朋友,偶尔回到张爱玲的生活中,就是挑剔她举手投足的笨拙难看、指点她做时髦新女性,这种教育包括:教煮饭、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对镜研究面部神态以及&ldo;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rdo;这类&ldo;潜规则&rdo;。

张爱玲对于母亲的叙述中是有一股怨气的,这怨气其实是她对于母亲的永久的思慕。

母亲总在千里之外的世界上游逛,时而从英国、法国寄回漂亮的衣服、玩具,偶尔回到身边却没有对女儿的宠溺,挑剔之外都是冷冰冰的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你仔细想一想,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你要吃得了这个苦,没有反悔的……

张爱玲其实是该感谢母亲的。

没有母亲一次次与父亲离婚谈判中坚持让她受西式教育,张爱玲很可能就在父亲指定的私塾里念念&ldo;子曰诗云&rdo;、到时候找个门户相当的没落子弟嫁了,像她小说中描写过的七巧、长安们委顿于大宅门的角落中。

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闯出的新生活维度,绝不会有日后的张爱玲。

从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回忆看,他们的母亲,这位出走的娜拉很是了得,她学美术,画画,做雕塑,说英文,学会了游泳,还在阿尔卑斯山滑雪,周游世界;她的做皮件生意的男友死于新加坡陷落的炮火中,她逃难到印度,曾经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1951年在英国一度下工厂做女工制皮包。

总之是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我行我素,做得了自己的主,一个新女性。

张子静回忆,在姐姐逃到母亲那里后,他找过去也想和她们在一起:&ldo;我母亲委婉地解释她的经济能力要供养我姐姐读大学已经很吃力了,劝我要回父亲的家,好好读书。

母亲说完这些话,姐姐和我都哭了。

&rdo;‐‐所以,张爱玲感受到的母亲的凛冽态度,实在是因为家以外的天地虽宽广、却也到处撞见冷冰冰的现实,这是新女性要面对的。

1957年,张爱玲的母亲在英国辞世。

那时张爱玲早已成名。

这个家族最后是由两个离家的女人上演了华丽传奇。

相邻小说
浅然情已深  最强妖孽兵王  八零甜宠小娇妻[古穿今]  八零军婚美娇娘  穿到20年后成了300栋楼包租婆  只想退休的我被迫成了大将  我脑子里有个世界  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一莫踏平天  戒不掉,忘不了  媳妇,处对象吗?  蹭出个综艺男神  呆王溺爱萌妃不乖  霸宠甜甜圈:夜少,别乱撩  我找个对象容易吗?  玉离伤  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  当白月光觉醒事业心后  三国赤子  潘汉年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