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51章

他说,就义了的吴应箕,将阮大铖彻底变成一根羽毛,也暴露着整个世界的黑暗‐‐作者在诗末讽刺性地注道:&ldo;时移文称次尾劣生&rdo;。

恰恰是这么一个捐躯者,被官方文件以&ldo;劣生&rdo;相称,黑白颠倒若此。

可惜,作为后世治史者,有人也重复了这种颠倒。

再有,我们虽称《留都防乱公揭》为明末&ldo;大字报&rdo;,觉得复社精英的做法与表现,让人油然想到&ldo;革命小将&rdo;,但切不能忽视时间的不同。

相似的情形,发生于十七世纪初与发生于二十世纪后期,不可同日而语。

在当时,万马齐喑、暮气沉沉,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在老路上已山重水复,精神如&ldo;铁屋&rdo;(鲁迅),文化如&ldo;酱缸&rdo;(柏杨),人格如&ldo;病梅&rdo;(龚自珍),当此情形下,复社的青春、躁动乃至孟浪,正是新的血液与生命,至少闪出一条歧路,走下去,虽不知如何,但总不是徘徊于老路,总能给人遐想的余地。

无论如何,最不应该用二十世纪的语境估衡十七世纪的事情,如果仅因偏激、过火一类字眼浮于脑海,便将复社与二十世纪某些现象同质化,我们恐怕既脱离了历史,也解除了判断力。

情绪或方式似曾相识,不代表性质相同。

复社是自发、自主现象,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是旧格局变革的先声,不是&ldo;奉旨造反&rdo;,不是&ldo;导师挥手我前进&rdo;,不是&ldo;三忠于四无限&rdo;。

前者使我们难得地领略一缕&ldo;青春中国&rdo;气息,后者却让人痛切品尝了沉重与呆愚。

我一直认为孔尚任是从青春气息去体会、捕捉那段往事,否则,他不会将剧中一切提炼成&ldo;桃花&rdo;的意象。

他与剧中人,时代相近、语境相同,我们宁愿信赖他的感受。

&ldo;桃之夭夭,灼灼其华&rdo;。

十七世纪上半期,以一个自我砥砺、奋发进取、蒸蒸日上的青春知识群体崛起为标志,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明显引入新的因素,桃花一度灿烂。

可惜这脆弱春光,难禁关外寒流长驱南来,使我们无缘见它如何生长,进而结出怎样的果实。

《留都防乱公揭》后,还有一次交锋,乃至上演肢体冲突。

事见《桃花扇》第三出&ldo;丁&rdo;,笔者涉猎未广,没有找到有关此事的其他材料,但以《桃花扇》叙事皆有所本推之,这样重要的情节,应非出于孔尚任的杜撰,读者中高士倘知出处,幸为指点。

我仅于祁彪佳(那时他在北京任职)稍后日记(四月初六)里,看见一笔&ldo;时因江南所用之人,风波甚多,而碍手不少,连日与毛禹老商之未决。

&rdo;[42]不知此番学生闹事,是否也在&ldo;风波甚多&rdo;之内。

事发时间,剧本注明为&ldo;癸未三月&rdo;,癸未年即1643年。

年代如此确切,更显得作者有所本。

不过,月份上也许是二月而非三月。

因剧中讲得清楚:&ldo;今值文庙丁期,礼当释奠。

&rdo;[43]亦即故事发生在丁祭日。

考明代制度,朝廷规定&ldo;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师孔子&rdo;[44],即每年有两次祭孔大典,分别在仲春、仲秋月的第一个丁日(一般每月有三个丁日)举行,故称&ldo;丁祭&rdo;。

相邻小说
马瑞芳讲聊斋  老铁手  修仙高手护花记  红尘醉挽柔情  我以为我是女主  吴三桂新传  危险美人  随身带着女神皇  航空崛起  燃情予你  佛教十五题  侯门宦妻  北京往事  妖精都是科举路上的绊脚石  [综漫]搞事鹤的日常  魔鬼反派正确攻略方式  名动河山  爷爷,你关注的UP主结婚啦  津门女记者  三宫魔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