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12章

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在《非命中》和《非命下》中,也有类似的记述,这里只就《非命上》的&ldo;三表&rdo;加以阐述。

至于&ldo;三法&rdo;也即上篇中的三表,就不再重述了。

墨子的第一表认为,要判断事情的真假是非,不能只凭主观的印象,而要有历史的根据、前人的经验。

这就是他所谓&ldo;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rdo;。

墨子和孔子在当时都是博学的人,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墨子》中,有许多地方引用了《尚书》、《诗经》,也引用了当时周、郑、燕、齐等国的历史‐‐《春秋》。

墨子并不是故意掉书袋,自炫博学,而是为了说明他的论证有根据,他要在前人的经验、历史的记载中寻找间接的经验。

间接的经验在认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之一,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

墨子和他的论敌展开辩论时,经常使用这一武器。

墨子在驳斥命定论的主张时,就曾举出古代的一些例子作为证据。

他说:

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

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

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非命上》)

墨子更进一步追问那些相信有命的人说:&ldo;先王之宪亦尝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违)。

敬无益、暴无伤者乎?……先王之刑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

敬无益、暴无伤者乎?……先王之誓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

敬无益、暴无伤者乎?&rdo;(《非命上》)墨子的非命学说给当时的命定论者以有力的打击。

墨子的第二表认为判断事情的真伪是非,要根据&ldo;百姓耳目之实&rdo;,就是说要用广大人民亲身的经验作为标准,不能只凭主观想象。

他在反对命定论者的辩论中也曾使用过这一武器。

他反问那些相信有命的人说:

我所以知命之有与亡(&ldo;亡&rdo;即&ldo;无&rdo;)者,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与亡。

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

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

(《非命中》)

墨子又说,可是事实上,自古及今,&ldo;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rdo;(《非命中》)。

耳目感官经验是知识的直接来源,通过直接经验可以得到正确的知识,这是一般认识的途径。

我们必须肯定,墨子提出了这一点,是对的。

但是认识的对象不尽是感官所能直接接触得到的,比如墨子在上面所举的&ldo;命&rdo;,根本就是一个抽象名词,即使有,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墨子攻击别人时,常说人家&ldo;不知类&rdo;,对于这一问题,墨子自己也犯了&ldo;不知类&rdo;的毛病。

如果有人用墨子的方法驳斥墨子,问他,请他把&ldo;义&rdo;的形状、声音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墨子一定也拿不出来。

这是墨子思想不够缜密的地方。

第一表和第二表的重要性已如上述,但墨子的认识论还不是严格的合乎科学标准的认识论。

墨子的认识论的主要缺点,在于他不能分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辩证的关系。

相邻小说
星际第一能打毛绒绒[重生]  行者无疆  纵横影界  猛一相亲指南  轮椅上的梦  战龙兵王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组合解散后我爆红了  老舍评传  池先生要藏娇  [freenbecky同人]和校花学姐是那种关系  我的狙击刚正面  日租明星  我投篮实在太准了  铁血大民国  神王太娇羞?唯硬撩!  咸鱼巨鲸在星际成了传说  肥宅穿成仙尊心尖宠[穿书]  盛宠毒后:鬼王,来硬的!  跟随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