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6章

我们近代人一提到艺术就联想到&ldo;美&rdo;或&ldo;审美&rdo;的字眼。

其实&ldo;审美&rdo;这个字眼在希腊文里就不存在(11),&ldo;美&rdo;字在《诗学》里只见过几次(例如第七章&ldo;美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rdo;),至于与&ldo;善&rdo;字同义的&rdo;好&rdo;字则在《诗学》里经常出现。

在《修词学》里他替&rdo;美&rdo;所下的定义是把它作为一种善:&ldo;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ldo;正因为它善。

&rdo;(12)这就足以说明亚理斯多德对于诗的评断是否&ldo;都根据审美的和逻辑的理由,并不直接考虑到伦理的目的或倾向&rdo;,如布乔尔所说的。

亚理斯多德给&ldo;人&rdo;下的定义是&ldo;政治的动物&rdo;(13),关于文艺的讨论占他的《政治学》的很大一部分篇幅。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作为&ldo;政治的动物&rdo;,人就不能离开政治和道德观点来考虑文艺问题。

近代资产阶级学者对于亚理斯多德加以曲解,一方面是替&ldo;为文艺而文艺&rdo;的口号找护身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把&ldo;审美的&rdo;,&rdo;逻辑的&rdo;,&ldo;道德的&rdo;等范畴截然分开;而亚理斯多德考虑文艺问题,一般是把这些范畴融会在一起来想的,我们最好引亚理斯多德在《诗学》第十三章对于他所最看重的悲剧情节结构所说的一段话,来说明他对文艺的辩证的看法:

如上所述,在最完美的悲剧里,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截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它所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哀怜和恐惧的‐‐这是悲趴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一,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到祸;二,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到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的,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原文是&ldo;人的情感&rdo;‐‐引者),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三,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从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却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既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四,剩下就只有这样一种中等人: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接着他讨论悲剧情节的转变只应有由福转祸一种,悲剧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

他赞扬欧里庇得斯为&ldo;最富于悲剧性的诗人&rdo;,就因为在他的悲剧里结局都是最悲惨的。

此外,还有一种用双重情节的悲剧:

例如《奥得赛》就用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情节。

由于观众的弱点,这种结构才被人看成是最好的;诗人要迎合观众,也就这样写,但是这样产生的快感却不是悲剧的快感。

这种结构较宜于用在喜剧里。

在喜剧里最大的仇人,例如俄瑞斯特斯和埃基斯徒斯,在终场时可以变成好朋友,没有谁杀人,也没有谁被杀。

从这番话看,亚理斯多德分析悲剧情节结构,无宁说是首先是从道德方面来考虑问题。

悲剧主角应该是好人而不是坏人;情节的转变不应当引起反感而应满足道德感;由于要引起哀怜和恐惧,悲剧人物在道德品质上应该&ldo;和我们自己类似&rdo;。

相邻小说
天工  世子爷他不可能惧内  裂缝[末世]  末日尸王养成史  特工农女  汉武英雄时代  太后娇贵(重生)  离珠  穿越之填房日常  绝对暴力  皇后真爱演  大国制造1980  海贼家族  网游之风华若逸  吻上冷酷少爷  [综漫]治愈系月呼  末世之金属狂潮  皇后妩媚动人  异域先锋  电磁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