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34章

我知道有种读者,他们在阅读一本书前,是绝不会去看相关介绍的,导读自不待言,甚至连封面、封底文案都尽量略过。

究其原因,不外乎想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最纯粹的心态欣赏作品,某方面来说也是种自保‐‐尤其是推理小说,既然不知何处会有泄漏关键剧情的危险,只好杜绝一切可能管道。

那么,可以想见这类读者在读完《谁杀了她》之后的反应。

&ldo;啊,这样就结束了?&rdo;&ldo;凶手到底是谁……&rdo;&ldo;该不会没写完就出版吧?&rdo;诸如此类的疑惑。

从这点来看,有点预备知识或许比较好,若是读过先前独步出版的东野圭吾随笔集《大概是最后的招呼》,对本书的&ldo;预防针&rdo;就更完备了。

里头详细记载了这么写的理由:一般的猜凶手小说,读者心态就像《名侦探的守则》其中一篇(意外的凶手)所描述,会以类似赌马的赔率来猜凶手,并不会认真去推理。

东野百般考量之下采用这种写法,目的就是强迫读者一起动脑(借用古典推理的理念来说,就是与侦探来一场&ldo;智性游戏&rdo;),可说是一种尝试。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编辑部接到数不清的询问电话,网络上也引起广泛讨论,就这两点来看算是成功的‐‐尽管作者出版前老是担心读者前来抗议。

会担心是有理由的。

可能有人认为东野杞人忧天,即使是推理小说,结尾不明或是交由读者决定的作品所在多有,何必这么提心吊胆?但《谁杀了她》与所谓&ldo;开放式结局&rdo;或是&ldo;哪种结局都不好,干脆没有结局&rdo;的riddlestory式(谜题故事)写法不同,主角康正与系列侦探加贺,最后明显对真相是有定论的(还特地暗示垃圾筒里的药包与惯用手的线索,摆明是给读者的饵)。

换言之,这不是&ldo;结局交由读者决定&rdo;,而是&ldo;我有准备结局但就是不告诉你&rdo;,说难听点,等于是和读者作对。

也难怪东野会惴惴不安了。

究极本格推理的一场实验

本书为加贺恭一郎系列的第三作,前承《沉睡的森林》、《恶意》,但对这位主人公的背景并没有额外&ldo;承上启下&rdo;的着墨(顶多重提一次他拿过两届全国剑道冠军)。

内容方面,也多集中在案件的铺陈,以及为重现真相的反覆辩证,剧情线相对单纯,以现今观点来看,或许会被说成是&ldo;推理多故事少&rdo;的小说。

不过我们知道,在&ldo;致力于描写人性的东野&rdo;之前,他也有过一段本格推理的求道时期,努力探索内心所能想到的解谜形式。

《放学后》、《十字屋敷的小丑》、《没有凶手的杀人夜》、《雪地杀机》、《名侦探的守则》等书都蕴含东野对&ldo;本格推理&rdo;的想法、期盼与改革,因而接下来会写出《谁杀了她》如此具实验性的作品,也就不意外了。

他在推理界的前辈土屋隆夫说过:&ldo;侦探小说是除法的文学。

&rdo;提出&ldo;事件÷推理∥解决&rdo;的算式,主张案件经由推论得出的真相,不能留有任何&ldo;余数&rdo;(未解决的部份)。

《谁杀了她》的结尾,无疑留下了余数;然而,这个余数是否真如想象的那么大呢?

或许不少读者注意到了,本作有个以解谜推理来看相当致命的点:长篇架构下,案件嫌疑犯只有两人。

这是缺点吗?若是一般的解谜推理,它的确是,因为太好猜了。

然而在东野刻意删去部份真相的设计下,它反而成为一种优势:二选一的推理线不会太复杂,对读者而言较亲切。

相邻小说
南望夏天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99次追缉令:霸道总裁宠上瘾  修真界都是我的崽  你要乖点  山海民俗研究院  为你折腰  女配修仙后穿回来了  靓女斗傲龙(缠绵系列之—)  重生后人鱼O被偏执元帅宠上天  全民领主游戏  锦上玉  孵了颗大魔头蛋  谢相逢  芬芳六零年代  政治学与生活  天降邪妃:惊才绝色七姐  炮灰又让男主进化了[快穿]  九重紫  女法医之尸体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