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33章

&ldo;路权回收令&rdo;颁布后,各省商民群起反抗,其中以湖南和四川最为激烈,长沙群众举行万人集会,并号召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

四川组织保路同志会,宣誓&ldo;拼死破约保路&rdo;。

四川总督枪杀数百请愿群众,民变骤生。

清朝廷紧急抽调湖北新军驰援四川,导致武汉空虚,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策动下,数百新军发动起义,星火顿时燎原。

这就是推翻了千年帝王统治的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尝言:&ldo;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rdo;150洋务运动在实务层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全面重构了中国的产业格局,打下了一个基本完备的工业化基础,洋务派修建了铁路,架设了全国性的电报网络,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体和船舶制造工厂,创办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勘探及开发全国矿产,拟定了第一份股份制公司章程,催生了第一部《公司律》。

但是,洋务运动的先天性缺陷使它无法让中国真正地告别过去,我试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它的四条缺陷。

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与之前乃至以后的经济大变革相比,洋务运动最特别之处是,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一些在地方任职的汉族官员自发地、缺乏组织性地各自展开,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袁世凯、盛宣怀等洋务派官员从来没有真正执掌过朝政,而慈禧及满族大臣则首鼠两端,一味以&ldo;维稳&rdo;为第一要义。

因此,洋务派无法从体制设计的高度来完成制度性的顶层设计,变革的随机性很强,常常因人而异,非常容易变型或被打断。

其二,从未涉及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

这三大元素是历代经济变革的核心命题,成败得失俱因之于此。

可惜的是,整个洋务运动时期,财政状况持续恶化,白银体系风雨飘摇,土地改革无从谈起,所有的变革只密集地发生在工业经济的领域里,我们可以视之为&ldo;增量改革&rdo;,而增量对存量没有形成根本性的替代效应,因此,变革虽然轰轰烈烈,却无法造成社会机制的转变,李鸿章晚年自嘲为风雨飘摇中的&ldo;裱糊匠&rdo;,确是实情。

其三,洋务运动不是一个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

从四大利益集团的获益分配来看,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次有利于地方和工商阶层的分权式改革。

对于亿万基层民众来说,经济改革如久旱闻雷声,雷声颇隆,却滴雨未落,因此缺乏对改革的支持热情。

尤为关键的是,中央政府从来没有在改革中得到经济利益,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朝廷的收入仍然依赖于农业税、盐税和关税,在最高执政集团看来,他们既要承担改革的成本风险、制度风险,又要承担道德风险,却看不到政权因此巩固的迹象,甚至到后期,改革诉求已俨然危及政权本身。

所以自始至终,朝廷一直对改革抱持敌意和戒心,成为最被动的一个集团。

相对的,那些启动或参与改革的人倒成了最大的获利阶层,盛宣怀、李鸿章家族都因此富甲一时,成了权贵贪腐的典型。

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

任何经济变革都是政治理念在经济领域的投射性体现,经济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影子,影子无法背叛本体。

早在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就认定&ldo;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rdo;。

到1894年,张之洞仍然提出&ldo;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do;,二十余年思想几无进步。

因而,政治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

等到民间喧嚣于立宪之际,政府却没有任何的预备,一味拖延弹压,导致温和改革的&ldo;时间窗口&rdo;猛然关闭。

第九讲 两个民国:从极度自由到&ldo;统制经济&rdo;

相邻小说
绝梦谣  [红楼]世界改造计划  花开同赏  男友又又又死了  [综名著]神明为她加冕  与鬼为妻  天依大唐  论习惯对颜值的影响  殊玉  [微微一笑很倾城同人]二喜之喜  美女总裁的神级兵王  九重春色  天剑御道  爷在江湖飘  裂舌  半面江湖  快穿之推倒神  王妃是个交换生  大天师  阿瞒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