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36章

其实,在《春秋》一书里,好的道理处处可寻,坏的现象也连篇累牍。

那个时候,对圣人的标榜特别的多,几乎每一个会讲会说的都是圣人,聪明才智之士,比比皆是。

从春秋到战国这一阶段,在我们整个历史中,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

我们读春秋、战国时的著作,有时看到某人讲的话,非常有理,但是再从反面想想,又觉不对,应是反面正确才是,然后再转到另一个层面来看,则前述二者不无可疑。

每个人的意见都很高明,也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当时真是一个文化变乱、社会变乱的时代。

西方人有一个历史观点:社会历史到了末期,在变乱不安时,才产生哲学家、思想家。

然而,依我们的历史哲学看来,与其如此,不如不要这些哲学家来得好。

高度的哲学智慧,是从痛苦变乱中的刺激锻炼而成,代价未免太高。

所以,老子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

春秋、战国之间,善于奇谋异术的高人,一个比一个高明。

例如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实行他老师计然子所教的六法,不过用了其中的三四项策略,便稳定了国际情势,而越国也复兴了。

最后名与利、功勋等等,一样也不要,自己一走了之,到别的地方做生意去了。

至于做生意的方法,也是他老师计然子教的。

像春秋、战国这一类的智慧之学,简直看不完,太热闹了。

然而,那个时代的世局也就特别地动荡不安。

假使我们身历其境,蒙受其害,便晓得那种痛苦,不堪消受。

古人有句话&ldo;宁作太平犬,莫作乱世人&rdo;。

那乱世的人命,的确不如太平盛世的鸡犬,人命危如垒卵,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

老子对那个时代,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便说:&ldo;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rdo;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一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战国时期,真正能摆布那个时代二三十年之久的,只有苏秦、张仪两人,不管他们摆布得对或不对。

所以后来司马迁、刘向等人,都非常佩服苏秦,这么一个书生,年纪轻轻出来,竟使国际间二十几年不发生战争。

我们现在听来,二十几年的和平,好像算不了什么,但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几十个国家随时随地都在作战。

每一次战争都要死亡一大批的人。

老太太、老太爷们,辛辛苦苦将自己心爱的儿孙慢慢养大,然后一上战场,几分种的时间便结束了生命。

难怪司马迁认为苏秦只是个文弱书生,却纵横六国之间,消洱战争达二十多年之久,这本事够大的了,很令人佩服,因此特别在《史记》上记上一笔。

老子当时的社会情况,虽不比苏秦、张仪那个时候的混乱、糟糕,但已迈向大变不祥的道路上去,他痛心之余,就有&ldo;绝圣弃智,民利百倍&rdo;的主张。

仁义的道理也是一样,那时不只是孔子提倡,但孔子综合了仁义的精华,传给后代。

在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之间,相互争战,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义的美名作口号。

你们要讲仁义道德,那很好,我也跟着讲。

但是你们一切都得照我吩咐,要跪便跪,要杀便杀,反正我也可向外宣布这是为了仁义道德,不得不尔。

仁义道德的用法,一至于此,那已是天下大乱,不可救药了。

所以老子非常讨厌,又主张&ldo;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rdo;社会上不需以仁义作宣传口号,越是特别强调仁义,越是尔虞我诈,毛病百出。

相邻小说
在年代文里被渣了二十年后  穿越之夫郎为上  伪装  为你上瘾    我的帝王生涯  明朝五好家庭2  玉垒浮云  (陆花同人)灯花百千盏  顶流他姨是混血小饕餮  西窗竹  犬夜叉之哥哥,哥哥  掉马后我被徒弟拿捏了  全球天灾:我银行卡里还有一百亿  师尊,这次我只要你  迎春花  我老公到底是什么  李鸿章传  [综]反派之路  穿成男主前女友[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