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2章

应该说,我们缺乏对&ot;文革&ot;的彻底的思想批评。

故然,权力阶层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坏性的政治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知识界来说,这仅仅是个前提。

它不能代替知识界对&ot;文革&ot;进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彻的思想清算。

在废墟上很难建立坚实可靠的大厦。

只有对它掘地三尺。

从历史学角度看,&ot;文革&ot;已经成为上个世纪的&ot;过去&ot;;从文化学角度看,&ot;文革&ot;依然活着。

因为&ot;文革&ot;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有着深远的封建文化的背景。

而且,它活着‐‐不仅因为它依靠一种惯性,还因为它有生存的土壤。

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对这块土壤进行彻底的清除。

尤其是20世纪的80年代。

全民的注意力还在&ot;文革&ot;上。

那时如果对&ot;文革&ot;进行剥皮抽筋般的反省与批评,必然会深入人心,积极地影响整个社会。

如今&ot;文革&ot;的一代都已离开生活的中流。

&ot;文革&ot;早已不在人们关注的视野之内了。

本来,彻底批评&ot;文革&ot;是使中国社会良性化的必不可少与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我们把这大好的历史时机耽误过去了。

时至今日,作为政治&ot;文革&ot;的一页已然翻过去,再不复生;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ot;文革&ot;却无形地潜入我们的血液里。

恶魔一旦化为幽灵,就更难于应付。

因为&ot;文革&ot;仍然作祟于我们,但我们并不知它缘自&ot;文革&ot;。

也许这正是本书再版的意义。

本书写于1986年至1996年,即从&ot;文革&ot;结束十年到二十年间。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社会学著作。

作者用社会学家进行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写作的。

只不过作家更关注被调查者的心灵。

本书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录史册,同时,也给思想理论界提供思考与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据性的人本资料。

为此,很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

特别是这次出版,将把本书带给21世纪新的一代读者。

此亦作者之愿望。

是为记。

我为什么写作?

其实我能干许多种事,干得都不错。

干这些事时我都轻松快活,如果我挑一样干,保管能成行家里手。

所以我说,我写作并非自愿,而是出于无奈。

我还想说,写作是人生最苦的事之一。

在我没动过稿纸和钢笔时,我专业从事绘画。

可是不久&ot;文革&ot;覆盖了整个中国;那时全国人在受难,我也受难。

时时感到别人的泪别人的血滴在我心上。

有时我的心承受不了,就挥笔画画,拿如梦的山如烟的树如歌的溪水抚慰自己。

渐渐我觉得自己熟悉的这种画画的方式非常无力和非常有限。

现在明白了,当时我所需要的是清醒,并不是迷醉。

相邻小说
半纸青春  最佳搭档  此年不遇,情难成海  [综]妖怪汤屋  萨特传  鲸鱼玩具被抢日常  和影后冥婚后  伤心咖啡馆之歌  闪婚,谈少的甜妻  这世界与他,我都要  七零小娇妻后妈  炮灰总想炸死我  闺房重地/小满  军爷撩妻之情不自禁  黑玫瑰项链  重生八零继承亿万遗产  成了绝症男配的兔子精  靠团宠人设修仙  带着府邸混日子  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