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19章

在维新失败、流亡海外的岁月里,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路线,特别是梁启超通过办《新民丛报》等一系列报刊。

继续影响着晚清中国。

其实,在1895年之前,四个人的思想并无多少差异,即使孙中山也曾主张走改良道路。

他给李鸿章的上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以说,改良是他们共同的。

1894年,年轻的西医孙文放下手头的医务,到翠亨村家中闭门多日,写下了洋洋八千言的《上李鸿章书》,提出对国事的建言。

1893年出生的历史学家左舜生说:&ldo;在清末一切谈改革谈洋务的文字中,就我涉猎所及,以孙先生这封上李书第一。

&rdo;当中最有名的就是&ldo;人尽其才&rdo;、&ldo;地尽其利&rdo;、&ldo;物尽其用&rdo;、&ldo;货畅其流&rdo;四条。

实际上这是当时改良派的基本共识,并不是孙中山的原创,比他年长的思想家、买办郑观应早在《盛世危言》的序言里就说过:……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ldo;人尽其才&rdo;;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ldo;地尽其利&rdo;;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rdo;货畅其流。

孙文只是加了一条&ldo;物尽其用&rdo;。

他平生的文章在发表前,一般都要请他的朋友批评、斟酌,这篇他走向革命前最重要的文章,也曾向陈少白、郑观应、王韬等人请教乃至代为斟酌过。

郑观应观应是他的广东香山同乡,他北上天津,路经上海,拜访了郑观应和思想相通的王韬,两位有声望的老人给这封上书作过修改是可以肯定的,这几条是不是郑观应加上去的,我们则已无法知道了。

王韬还亲笔写信介绍他去见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希望引见。

然而时间不巧,正在甲午大战前夕,李鸿章没有时间接见一个微不足道、从广东来的年轻人,乃至有没有看到过这封八千言书,也是一个疑问。

孙中山失望之下,在改良的路上掉头而去。

张謇1894年中状元,以汉人而对清室怀有感情,辛亥前将近十年间,他一心推动君主立宪,是晚清立宪运动的灵魂人物。

和孙中山走的不是同一条路。

然而,清廷一再错失良机,到最后,革命风暴起来时,他断然选择了共和。

他从立宪转向共和并不突兀,1910年,他接待来访的美国工商代表团,不会英语的他就立宪等问题,通过翻译请教美国人,其中美国商人大来发现一一&ldo;商人与官吏之间存在对立情绪,我清楚地察觉他们之间的裂痕业已扩大。

&rdo;张謇日记中留下了这个记录。

1911年5月,他曾到过一次北京,受到摄政王的亲自接见,北上途中,随行的江苏咨议局议员雷奋对他说,清廷断无不倒之理,爱好和平的各省咨议局议员,如果大家不肯出头,局势将不可收拾,恳切地忠告他:&ldo;切勿因为自己是清朝状元,要确守君臣大义,而躲避现实。

须知皇帝与国家比较。

则国家重于皇帝。

&rdo;当时也在场的刘厚生证实,他以十分欣悦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这个建议。

1895年,袁世凯受命在天津不远的小站开始练兵,十年后,以这支有崭新训练方法的北洋军为后盾,他成为晚清权力舞台上最有实力的人物,&ldo;非袁莫属&rdo;的就在这一年,他也曾是康有为维新运动的赞助者。

甲午年,他们都站在改良的上,从改良到革命。

从立宪到共和,这是历史的逻辑。

相邻小说
(综漫同人)少女的太阳信仰  我承包了全逃生游戏的床  家主今天又在装弱鸡(重生)  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森林历险记  [红楼] 惹不起的贾瑚  我有占卜系统  神经五院  影帝的隐婚妻子  大风起兮云飞扬  蒋先生,有病得治  高攀不起的大佬是我的[重生]  取代品  我养的鹦鹉竟然是陛下  宫样年华  老子就是拽  子不教,父之过  神背后的妹砸  伴郎  前任当丞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