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2章

1906年7月,戴鸿慈、端方等考察政治大臣从日本、美国到欧洲考察,一回到上海,张謇、汤寿潜等就四次谒见,竭力劝说他们迅速奏请立宪,不可再延宕。

就是在这一年,汤寿潜向朝廷递了一份《为宪政维新沥陈管见事》,要求维持舆论,制定报律是用来保障而不是摧残报纸,以合乎宪政之名。

在当时推动立宪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端方等抵达天津时,有8万名学生上书要求颁布宪法、更改官制、重定法律。

可以说,这年9月1日颁布的&ldo;仿行宪政&rdo;上谕只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呼声,其中确立了&ldo;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rdo;的原则。

消息传来,朝野上下、商学各界一片叫好声,到处奔走相告,认为这是千古未有的盛举,有人甚至喜极而泪下。

&ldo;运会来,机缘熟,文明灌输真神速。

……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

&rdo;扬州商学界自编的《欢迎立宪歌》传达的就是当时普遍的心声。

预备立宪诏书在全国许多省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商界、学界、报界,纷纷开会庆祝。

这一切完全都是自发的,不是官方组织的。

在晚清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自治组织和新兴的学校、报纸,成为宪政最坚定的支持力量。

汤寿潜写信给瞿鸿禨:&ldo;以五千年相延相袭之政体,不待人民之请求,一跃而有立宪之希望,虽曰预备,亦极环球各国未有之美矣。

&rdo;他内心的欣喜毕露无遗。

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善良的人们,在专制暗夜中生活了多少个世代,真的以为清朝要踏上宪政轨道了,从此可以过上平等的人的日子了。

不能嘲笑他们的愿望是天真的、可怜的,谁又能想到这一切都只是空头的许诺,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1906年的预备立宪从官制改革入手,设立了专门机构‐‐编制馆,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中央体制的改革,实际上的改动幅度很有限,仅以满、汉之分来说,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名义上说满汉不分,实际上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反而不如改制前。

立宪派由此感到失望。

中央体制大致上确立以后,当年11月5日厘定官制大臣通电各省疆吏,提出改革地方体制的方案,计划将地方分为府、州、县三级,各设议事会,由人民选举议员,公议应办之事,设立董事会,由人民选举会员辅助地方官,办理议事会议决之事,逐步推广,设立下级自治机关,另外设立地方审判厅,受理诉讼。

现在来看,以&ldo;地方自治&rdo;为内核的这一方案,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大约到1907年2月17日以前,各地封疆大吏虽众说纷纭,看法不一,但都表示推行难度很大。

最重要的还是民间宪政派的自发组织应运而起,它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冒了出来,这是1906年慈禧接受宪政改革主张的最大成果,以铁铸的事实证明了国人对宪政的热忱。

最具影响力的立宪派团体就是&ldo;预备立宪公会&rdo;,从1906年9月上旬开始密商、讨论,12月15日在上海愚园正式开成立大会,投票选出15名董事,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

成员以江、浙、闽为主,逐渐拓展到国内十多个省及港、澳、海参崴、南洋各地,江西、安徽、山西、四川、吉林等省的咨议局议长或副议长后来也都加入进来,特别是在上海,大致上囊括了工商界、新闻界、教育界的精英,比如李平书、荣氏兄弟等实业家,《时报》的狄平子、《中外日报》的叶瀚、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张元济等报人和出版家,创办浦东中学堂的黄炎培、杨斯盛,以及孟森、孟昭常、雷奋、杨廷栋等年轻才俊。

&ldo;预备立宪公会&rdo;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停止活动,做了大量推动宪政的工作,首先是出版书刊、普及宪政知识,仅孟昭常编的《公民必读》就发行了13万册,其次是开办法政讲习所,第三是推动地方自治及咨议局的成立,第四是编订商法。

这个重要的立宪团体,每年选举一次,汤寿潜多次当选为副会长,他在1908年、1909年力辞,1910年还是当选了。

其他各省的各种立宪、自治团体也相继诞生。

在海外,康有为将&ldo;保皇会&rdo;改名为&ldo;帝国宪政会&rdo;,留学生杨度在日本组织了&ldo;宪政公会&rdo;,梁启超组织了&ldo;政闻社&rdo;。

从上海到日本东京,民间立宪团体的破土而出标志着时代风气的转换,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在1895年甲午战败的泪水和屈辱中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那么张謇、汤寿潜这些立宪派代表则从1906年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身手,在这一波推动宪政变革的浪潮中,他们的声光盖过了康、梁一辈,这已经是他们的时代。

他们与江南新型工商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士绅、读书人在政治上的代言人。

汤寿潜和张謇一样,在立宪派中属于温和派,他认识到立宪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民权的伸张,二是法律的制订,三是舆论的监督,法律不仅约束人民而且约束君臣,凡事取决于公论,&ldo;尤为宪政之本&rdo;。

1906年,他们两次联名发出请速开国会电,要求以两年为限,在他加上去的文字中有&ldo;时不可失,敌不我待&rdo;二语。

结果当然都是被搁置了。

他已看出清廷并无立宪的诚意,在《拟上摄政王书》中指出&ldo;今则预备立宪,形式是而精神非&rdo;,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立宪的立场。

相邻小说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全能影后宠萌夫  (三生三世同人)东有华光,凤舞九天  1+1  搏一搏,男神变老婆  爆笑田园:农家小地主  蒙古另类史:超级帝国  乱时候,穷时候  张岪与木心  梅兰芳自述  黑化管家的守心准则  玉都佚事  梅兰芳画传  干爹养成系统  青春正传  竖瞳  小哥儿异世慢生活  安然时光顾  梅兰芳和孟小冬  被影帝抛弃后我C位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