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57章

郭氏这一番发言,通过媒体辗转传到台湾后,再度引起震动,许多学人为之摇头叹息。

此时&ldo;妄人&rdo;董作宾已死,无力再作评论了,而尚活在人间的李济为此提出了公开批评,认为郭是个&ldo;才子&rdo;,&ldo;天分很高&rdo;,但是&ldo;没有自信&rdo;,之所以没有自信,是由于在做学问上缺乏&ldo;自约&rdo;的精神。

远去的甲骨学大师(1)

远去的甲骨学大师

却说在台湾的董作宾继傅斯年出任史语所所长不久,开始主持史语所在南港建造的办公大楼和宿舍工程事务。

一晃几年过去,面对家中人口众多,薪水微薄,生活极为艰难的境遇,开始思虑起改变之策。

正在这时,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有聘请之意,薪水高于董在台湾几个机构服务收入的总和。

连续的劳累和穷愁,董作宾身体状况极为虚弱,很希望找个清闲的地方好好休息一段时日。

时南港的工程已经完成并交付使用,董觉得无愧上司与同仁之托,便答应港大之聘,于1955年8月辞去史语所所长职,向台大请假,赴香港就任。

董走后,由李济接任所长,屈万里任所务秘书。

董作宾尽管得到了较高的薪水和休息的空闲,但毕竟港岛的学术氛围无法与台湾比拟,且作为立志以研究甲骨文为终生职业的学者,离开了由大陆运往台湾的殷墟出土甲骨,如同鱼儿离开了大海,学术生命受到严重制约,内心的孤独与焦躁可想而知。

1956年,董作宾在香港发表了《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一文,以忧伤的笔触写道:&ldo;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

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rdo;

1958年,胡适由美抵台出任&ldo;中央研究院&rdo;院长后,力邀董作宾返台继续从事以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已是心力交瘁的董作宾听从胡氏的召唤,于1958年秋辞掉港大职位重返台北。

返回史语所的董作宾已无职务可言,亦无组可归,只好专任台大教授,处境很是尴尬。

胡适深感过意不去,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琢磨权衡,终于想出了一个令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两全办法,即在史语所成立一个甲骨学研究室,由董作宾担当主任主持工作。

当时史语所内的考古馆已落成,正好让此研究室进驻并有充足空间来作甲骨文研究。

对于这个微妙的方案,据石璋如说:&ldo;就编制而言,成立&39;室&39;而非&39;组&39;,是因为在组织规程中,室可大可小,大者可与所平等,小者可附属于所。

不过这时我们也没有想太多。

&rdo;甲骨学研究室就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于1958年11月鸣锣开张,其成员有原在李庄时期的屈万里、张秉权、刘渊临等,共同协助董作宾工作。

胡适弄出的这个方案,由于内中含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微妙关系,自然引起外界的议论与猜忌。

如李敖就曾公开放言:&ldo;董作宾丢掉史语所所长以后,无组可归,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39;甲骨学研究室&39;,这是为了脱离李济的压力、挽回自己面子的一个伏笔--他也预备有朝一日脱组而出,另成立&39;甲骨学研究所&39;。

可是所未成而身先殁。

&rdo;董作宾是否作如此想,已无从查证,而不幸于1962年去世却是实情。

这一年走在他前面的&ldo;中央研究院&rdo;老熟人还有两位,一是老上司朱家骅,另一位是同事董同龢。

远去的甲骨学大师(2)

对于三人的死,石璋如在晚年曾以哀伤的心情说:&ldo;五十二年真是不幸的一年,有好几位同仁过世。

1月3日晚,王志维电告朱前院长于当日下午去世。

朱先生是研究院奠基南港的重要人物,任期也长,对研究院有所贡献,老同仁对他都有感情,听说了讯息都非常难过。

相邻小说
我在虫族做直播  深宫美人策  药道  毒妃难宠  茶茶少尉的下下签  盛世离歌  芝加哥1990  随遇而安  浪人天涯  战时中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六卷)  夫贵逼人  白哥哥好久不见  江医生的心头宝  一不小心撩了以前喜欢的人,怎么办  柴可夫斯基  居住在旅馆二楼的摆渡人  素屏  妹控的救世主之旅  朽木少年与黑色事件簿  我和狩猎古神学姐的同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