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1章

&ldo;8&iddot;13淞沪会战&rdo;历时三个月,这是中国近代首次海陆空三军大规模会战,也是全中国军事力量的大动员,它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围攻期(813-822)

蒋介石调动战力最强的德制第878836三个师,率先投入会战打响第一枪,主动出击围攻日军在汇山码头、公大纱厂、日本租借区等地的据点,国军配备德国15公分重炮的&ldo;炮十团&rdo;与轻战车及战机都参与攻击行动,历经四次总攻,双方反复巷战争夺阵地,敌我伤亡均极重大。

德国顾问建议国军改变以往正面硬攻方式,改用&ldo;突击群战术&rdo;-即集中兵力对敌进行点突破后持续挺进,再由后续部队包围敌人扩大战果,这乃是一次大战之后德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国军在实战时,还是常使用&ldo;步兵上刺刀――冲锋前进&rdo;的习惯战法,没能有效活用重点穿突、快速挺进的要求;加上后续的增援部队调度常有不当,未能及时守稳前锋部队得手的阵地,反被日军逆袭夺回遮断后路。

另外自动武器配合协调度也不够,20厘机炮37厘战防炮不能实时在火线上支持步兵压制敌火力据点,国军又习于冲锋硬攻导致损失惨重。

德国顾问又发觉在实战中,国军的情报侦察工作不够确实,对敌兵力布署、对敌企图之研判也未周延,通讯紊乱与友军协调不足,虽官兵人人英勇奋战,但以上诸多不利因素造成国军在战斗中伤亡大、战果小的结局。

(2)反登陆作战守势作战期(822-1027)

8月23日,敌军增援部队自吴淞口、宝山一带登陆,国军也北调应战,战局从市区街道移转到野战,除了第878836三个师外,并加入&ldo;中央军校教导总队&rdo;一部参战,同时其它接受过德制训练,头带德制钢盔的第121874军也赶到战场,国军在罗店、月浦、师子林等地激战。

但是日军有海军舰上巨炮与空中战机直接火力支持,国军伤亡渐增攻击失利,于是改采以阵地战为主的守势作战。

自9月6日起,日军再增援兵力,国军退守浏河镇-蕴藻滨-洋泾一线,在这长约五十公里的连续战线上,国军配置了来自全国各地七十个师的兵力,中日双方共有近一百万的兵力在此进行着惨烈的阵地战,国军在战线上布署数十万的部队,构成兵员密度非常高的防御线,面对日军优势的海空炮火,国军承受很高的伤亡数字,双方反复拉锯争夺阵地,日军称此为&ldo;血肉磨坊&rdo;,可见战况惨烈之程度。

德国顾问群也亲临前线,协助国军策划布署作战,所以有外国人称此役为&ldo;德国战争(theranwar)&rdo;。

(3)全面撤退(115-1126)

为突破淞沪战场的僵局,日军于11月5日清晨登陆杭州湾金山卫一带,展开一场大奇袭,计划直取国军后背,配合国军当前的日军,准备前后合围一举来场歼灭战。

国军虽然立即调动部队反击,但当时国军的装备、训练、战术观念还无法进行这种&ldo;机动性的攻势作战&rdo;,在反攻无效后,国军只得迅速下令全线撤退,以避免被日军内外包夹。

在三个月的&ldo;淞沪会战&rdo;中,中国投入约40的全国总兵力,新建的德制陆军精锐尽出投入战场,消耗损失的程度相当严重,中国方面的伤亡有多种估计数字,大致上是从十八万到三十万人不等,但无论何种算法,中国新生的国防力量的确是遭到相当大的折损。

此役的评价日后在国共双方有不同之观点;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政治时期也有不同的褒贬,要见到更宏观、更公允的评论,恐怕要留待未来作更进一步的辩论评析了。

现引用一段当时外国新闻通讯来见证此战之一端:&ldo;(10281937)伦敦海外通讯社――……(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rdo;。

与此同时,正当&ldo;淞沪会战&rdo;在前线进行激战时,国民政府也尽速将全国重要的工业设施迁移到内地,中德合作的兵工厂当然也包含在其中,日后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又重建起来并扩大产能,基本上已能自立供应尔后国军所需的轻兵器弹药,使得中国得以进行持久抗战。

为补充&ldo;淞沪会战&rdo;后国军武力损失,国民政府于1938年初派专人在香港与德方议定紧急采购武器,内容包括:步枪三十万支(每支配弹一千发)手枪三万支(每支配弹一千发)机枪两万挺(每支配弹一万发)37厘战防炮五百门(每门配弹一千发)迫击炮五百门(每门配弹二千发)同年三月,蒋介石电再令驻德专员在采购武器一批:迫击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三千发)驳壳枪二万支(每支配弹二千发)高射机关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五千发)15公分重炮弹六千发各式炮弹一万八千发步、机枪弹三千七百万发水雷一批

不久后,大部份订购的德制军火,经由德籍货船陆续运到香港,随即交付给国民政府配发到部队;依据战史推断,以上这些采购的德制武器应是重整国军军备,在当年稍后发生的&ldo;武汉会战&rdo;中发挥了重要的效果。

希特勒对华政策的改变

前述德国对华军售与顾问指导,都获得德国政府的核准与支持,尤其是1933-1938年这五年,中德双方的往来达到高峰,这与当时德国执政的希特勒有极大的关系。

希特勒于1933年一月当选德国总理取得政权,旋即撕毁凡尔赛合约,开始重整军备扩充军力,对于钨矿砂的输入非常迫切,而德国军火出口对德国经济也甚有帮助,这与中国抗日建军的需要刚好契合,所以中德很快就建立军事经济合作的关系,德国的国防部、外交部、工业界也都非常支持;基本上,希特勒当时对中国、日本分别保持等距的外交关系,尚未因日本而影响对中国的往来。

1937年希特勒进军莱茵河沿岸,与英法两国冲突的态势已现,欧洲的局势开始紧张。

同年中日开战,德国希望中日争端能和平解决,故令驻华大使陶德曼调解中日冲突,但斡旋并未成功,德国内阁对是否调整对华政策也有争论,不过还是以赞成继续军售的一方占上风,德国武器仍然供应中国,军事顾问也继续在华服务。

相邻小说
飞翔的痕迹  帝国武神  我被寄生了  法神的逍遥都市生活  我想当巨星  乖乖喜欢你  簪缨问鼎  天上掉下来一棵树  哄好了吗  重生八零攻略  提升修真的成功率  地球最强武神  星际之食材探索师  入戏太深  飞越泡沫时代  见鬼的兄弟情  我在魔法世界教物理  快穿头号玩家  古代偏执狂的喂养日常  玛特罗什卡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