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63章

与小调相比,信天游则篇幅比较短小。

(信天游,在与内蒙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

,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

)两句便为一段,可独成一首,也可按需要与其它首合并为一首。

信天游的格式与内蒙的爬山歌十分相似。

如:

信天游:

老远听见个马蹄子响,

扫炕铺毡换衣裳。

爬山歌

白菜帮子芋蔓菁根,

亲生的女儿卖给人。

看来,信天游和爬山歌是两种相近的姊妹艺术。

信天游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

它语言质朴,节奏显明,韵脚多变,上下句押韵即可,不隔句押韵。

现在一些信天游形式的诗、歌采用隔句韵的方式,那不是信天游的传统方式。

信天游上句多主比兴或描叙,下句多主点意,一虚一实,抒情色彩极浓。

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础,偶然也有所变化。

有人说,唱信天游多在野外,所以它是“山野之曲”

,而小调则是“里巷之曲”

,即:信天游是在农村流传的歌,小调是在城镇流传的歌。

我以为这个界线的划分是片面的,它可能符合江南和一些文化较发达地区的情况,但以此来划分陕北民歌就不大合适了。

陕北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般用品都是靠农民自己制造;从商业看,铺面少而分散,购销方式主要是靠货郎串村走社;文化也很落后,在抗日战争之前,一个县也仅有几所小学校,学生人数极少。

那个时候,陕北的县城都不很大,红军长征到达吴旗镇时,吴旗镇仅有十几户人家。

镇上的居民大多还是农业人口,或以农为主,兼搞他业。

一般县城里也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人。

这些城镇是与农村融为一体的,除逢集日外,平日也是冷冷清清。

这样的状况,很难形成一种“市民文艺”

流行于城镇的民歌,大多还是从农村传进的。

从内容看,小调多以反映农村生活、农民的事为主,一些描写大家闺秀、文人、和市民生活的作品,也不全产生于城镇,大多是外传进来的和根据戏文、传说等改编的。

这些歌,在城镇和农村都广泛流传。

从语言上看,小调和信天游基本是统一的(文人加工的除外),没有多么明显的区别,甚至相互挪用的句、段都很多。

如“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

,“三十里山来二十里川”

,“一碗凉水一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

,在信天游和小调中都多有出现。

所以,关于“山野之曲”

相邻小说
我是流氓我怕谁  八零之掌心娇  在下慎二,有何贵干  温柔的某某某  为哄学神睡觉学霸秃了  穿成年代文极品炮灰  无限之斗破  侦情档案二  傲慢与偏宠  变成猫后,死对头对我过分热情  绝品强少  (霹雳同人)穿越黑后  神明家的龙崽崽  天才的自负日常  [排球!]神撩少年与纠结少女  男神个个是学霸[男团]  (恋与制作人同人)深陷  田园娇女:神秘夫君有点萌  海贼王之我是噬睡女  男娼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