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56章

……根据它已发行的二百多期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期分类,从中追踪其内容与风格的逐渐转变,也藉此突显50年代在&ldo;反共文学&rdo;之外的多样面貌。

这份刊物的本身就具备风格不同的作家群……

……十年间二百六十期,刊登约三百篇文学作品,包括八部中长篇小说,三部剧本,及其他新诗、短篇小说、抒情散文、文学理论、书评等不同文学类别的文本,隐隐然呈现50年代台湾一个文化层次的风貌,文学历史的缩影。

现在回想起来,雷震先生对一般的稿子,都是字斟句酌。

我采用的文艺作品,他根本不看,好像是说:你决定就行了。

大概认为文艺作品不会惹祸,就让我自由去填补杂志的空白吧。

我就在那一小块园地上撒种栽花。

采稿着重艺术性,流行的反共八股全不要。

《自由中国》登出并出书的,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吴鲁芹的《鸡尾酒会》,陈之藩的《旅美小简》。

此外林海音的短篇小说如《城南旧事》,朱西宁的短篇小说如《铁浆》,余光中的《1842年葡萄酒》、《黄昏星》、《二月之月》《仰望》等十几首诗,都是50年代在《自由中国》登出的。

那时《自由中国》登出的小说,着重写真实,写的是动荡时代的小人物,不是口号的叫喊,不是理念的渲染,可说是台湾60年代的现代主义的前奏,后来和夏济安主办的《文学杂志》相呼应。

郭衣洞那时写小说。

《自由中国》登出《幸运的石头》,《被猛烈踢过的狗》,讽刺官场和所谓的&ldo;尊师重道&rdo;,潇洒泼辣,简直就是黑色幽默。

他的文笔有鲁迅之风。

郭衣洞大概不同意将他和鲁迅相比。

他在当时的台湾文坛,还是冷门作家,在《自由中国》登出的小说,却是一阵久旱的暴雨,洗刷得人神智清新。

他那时的小说,已具有后来柏杨杂文的特殊风格,嬉笑怒骂之中,隐含深厚的悲天悯人情怀。

《三生影像》郭衣洞和柏杨(2)

台湾50年代的文化沙漠的确寂寞,为《自由中国》写稿的一小撮文艺作家,有时聚在一起,喝咖啡,聊聊天。

后来诗人周弃子发起,干脆每月聚会一次,轮流召集,称为&ldo;春台小集&rdo;。

每月在便宜的小餐馆,或在某个朋友家里聚会。

琦君散文写得好,也做得一手好菜,她的杭州蝴蝶鱼令人叫绝,轮到她召集&ldo;春台小集&rdo;,我们就去她在杭州南路的小屋,大吃一顿她精致的美味菜肴。

&ldo;春台小集&rdo;也几经沧桑。

郭衣洞突然放弃小集了,司马桑敦去日本任《联合报》特约记者,夏济安、刘守宜、吴鲁芹创办《文学杂志》,&ldo;春台小集&rdo;就由刘守宜主持,每个月到他家聚会一次。

《自由中国》和《文学杂志》在文学上是声气相通的。

1960年,《自由中国》被封,雷震被捕,&ldo;春台小集&rdo;也就风流云散了。

有位作家立刻摆出另一个面孔,写文批判《自由中国》和雷震先生,人间冷暖,立见分晓。

郭衣洞参加&ldo;春台小集&rdo;的时候,我们可真年轻!

都是在动荡不安中逃亡到台湾的。

各人有各人现实生活的问题,在创作中都在各自摸索,有的人甚至在情感生活中也在摸索,郭衣洞就是如此。

但那时我并不知道,他是蒋经国创办的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的重要人物,是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的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

我这个和《自由中国》关系密切的人,对他自然有几分戒备,但他语必惊人,嬉笑怒骂之中,一针见血,逗人大笑,却叫人无奈。

相邻小说
百转王位  龙床:14世纪-17世纪的六位中国皇帝  所谓勾引  点翠夫人    幻神纪  金莲剑  迷之森林——鸟  我又在海下地宫探险  铁骨铸钢魂  [综漫]马甲炸了修罗场  黑土匪豪  恶魔同枕:女人休想逃  网游之基情四射  绿茶她是万人迷[穿书]  万界最强帝王系统  听说她每天都在失忆  成为渣攻之后[快穿]  私人助理  爹爹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