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章

写在书前的译后感(2)

这就是50年代里,大陆上举国批胡的全盘经纬。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人人都知道&ldo;胡适是老几&rdo;;所以毛泽东一声令下,大家也就可以指着太平洋,大叫其&ldo;胡适算老几&rdo;了。

大家对&ldo;我的朋友&rdo;都有三分熟,写起打差文章来,也就容易缴卷了。

60年代之初,适之先生不慎因贪酒亡身而引起港台两地皆哭的现象,也是同一个道理。

他老夫子文坛祭酒,风云际会五十年;最后撒杯人寰,含笑而去,死亦何憾?但是他的死,却使我们的社会上顿时失去了一位老少咸钦、热热闹闹的大众发言人,则生者奚堪?所以大家就望电视而堕泪了。

如今二十年快过去了。

在历史上说二十年原不算长,但是便在这短短的二十年内,胡适之先生却由一位嬉笑欢乐、妙语如珠的&ldo;我的朋友&rdo;,转变成和韩文公、朱文公、王文成公等挤在一起的木头牌位了。

这爿后来居上的&ldo;胡文公神位&rdo;,究竟代表些什么呢?这问题的答案也就随着地球的旋转而愈来愈模糊了。

记得笔者在1970年冬季访台时,蒙林语堂先生盛情召宴,我按时前往。

在一家嘈杂的大酒店内,我问那位衣冠楚楚的总招待:&ldo;林语堂先生请客的桌子在哪里?&rdo;他把两眼一瞪,大声反问我一句说:&ldo;林语堂是哪家公司的?!&rdo;失笑之余,我心里也在想,工商业社会的变动多大啊!

&ldo;胡适之&rdo;虽然和&ldo;林语堂&rdo;一样,今后永远不能和&ldo;公司&rdo;竞争了,但是胡适终究是胡适。

它是个中国文化史上的&ldo;客观实在&rdo;。

后世学人还会去继续研究它的。

再者,胡氏生前提倡了一辈子,什么&ldo;民主&rdo;、&ldo;自由&rdo;、&ldo;实验哲学&rdo;、&ldo;不疑处有疑&rdo;、&ldo;不让人家牵着鼻子走&rdo;……成筐成篓的大道理。

虽然这些都不是胡适之享有专利的发明,但是当这些概念还在&ldo;反动&rdo;和&ldo;毒素&rdo;的阶段时,大家都慷慨捐输,把它们一股脑都寄存于&ldo;胡适&rdo;名下,变成胡适之的私产,而胡适也当仁不让地据为己有。

因而在胡氏含笑归天之后,这些概念也就和&ldo;胡适的幽灵&rdo;结下了不解缘。

有朝一日,时移势异,毒草变成香花,胡适的幽灵借尸还魂,又成为后世青年仰慕的对象,亦未可知。

但是&ldo;胡适&rdo;这个名词,除掉它的模糊的&ldo;历史形象&rdo;(historicalia)之外,究竟还有多少其他的实际涵义呢?&ldo;后世青年&rdo;既无金鱼可看,也无小道消息可听,要了解&ldo;胡适&rdo;,那就只有求之于&ldo;书&rdo;了。

但是哪样的&ldo;书&rdo;才能有效地提供他们所渴望的知识呢?《胡适思想批判全集》?《胡祸丛谈》?《胡适与国运》?《胡适文存》、《文选》、《论学近著》……老实说,这些巨著都会使&ldo;后世青年&rdo;愈看愈糊涂,愈看愈不知道&ldo;胡适&rdo;是什么回事。

他们所需要的实在只是一本简单明了、童叟无欺而包罗胡适学识、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书。

如果这个文化需要,由于时代转换而成为事实的话,那么胡先生这本小小的《口述自传》(也是他一辈子所编撰的最后的一本&ldo;上卷书&rdo;),对青年读者的&ldo;实用价值&rdo;,也就会逐渐地上升了,因为它是一部最浅近的、最适合青年读者需要的、胡适自撰的&ldo;胡适入门&rdo;。

研究中国近代文史的专家们,抽空浏览一过,这本小书或许也可帮助他们,把他们概念中的&ldo;胡适&rdo;,整理得更有条理。

因为它是一本辞简意赅、夫子自道的&ldo;胡适学案&rdo;。

一般遣兴读者,工余饭后翻翻,也可大略体会出,胡适的&ldo;反动言论&rdo;和&ldo;毒素思想&rdo;的来龙去脉。

至于它是毒草还是香花,胡适自己并没有&ldo;自卖自夸&rdo;,他只是&ldo;据实招来&rdo;而已。

贤明的读者们‐‐不论批胡也好,拥胡也好,既批又拥也好‐‐自然会各自做其正确的判断。

上述这些雅俗共赏的&ldo;实用价值&rdo;‐‐尤其是对后辈青年读者的&ldo;实用价值&rdo;‐‐倒是适之先生和笔者当年未曾想到的。

现在笔者既然有感于时事而千虑一得地想起了,所以就补写一点译后的感想。

还有我想在译后补充说明的,便是胡适之先生这本自述,从头到尾原是他老人家说给我一个人听的。

他那时想像中的&ldo;将来读者&rdo;,则是美国大学里治汉学的研究生。

因此我也就遵从他的意思,在章目结构、材料取舍上,以&ldo;美国研究生&rdo;为对象。

同时我自觉我对这些可能的读者们,汉文底子和学习风尚,所知较深,因而在编稿时,有许多地方也是我替他硬性做主,其后才由适之先生查阅认可的。

所以在那十余万言原稿的背后,还有胡老师与笔者千百万言的讨论和对话。

如果这本书的读者,忽然从碧眼黄须的美国学生,转变成黑发无须的中国学生,那这些录音背后的讨论和对话,就可能比录音稿上的正文更为有趣而&ldo;实用&rdo;了。

本来,&ldo;对话&rdo;(dialogue)比&ldo;讲课&rdo;(lecture)更有价值,原是世界学术史上的通例。

古代的圣哲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释迦、耶稣、穆罕默德等等都是述而不作的。

他们的哲学和教义,多半是当时听众和弟子们,从对话中笔记或默记下来的。

苏格拉底固有其有名的《对话录》传于后世,而儒教&ldo;经书&rdo;中的《论语》、《檀弓》等著作,又何尝不是孔子的&ldo;对话录&rdo;呢?而这些对话录就远比其他&ldo;经书&rdo;更有价值。

主要的原因便是&ldo;对话录&rdo;所记的往往都是些脱口而出的老实话,不像那些三思而后言的&ldo;讲学&rdo;、&ldo;说教&rdo;等的官腔官调也。

相邻小说
帅气逼人  惊鸿刀  溺爱成瘾:魅狐总裁心头宠  乱臣  还我大秦  剑魁  陶先生的小奶狗  周少坑妻有一手  我的Alpha怎会如此弱  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深空彼岸  金律师(五一万岁开工啦!之四)  白昭混乱三十题  那个仙君爱捡破烂  僵尸邪皇  畅歌逍遥  庶弟妻她不想入宫  大佬无所不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  都市至尊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