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7章

接下来的问题是,吴敬梓以及他书中的理想文人,所坚守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文化中的传统?还是道德中的传统?书里面,迟衡山说:“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说得不错,但如果学问、功名都不讲呢?实际上,书中那些粪土功名的正面角色,除一二子外,并不讲究学问,诗文也不一定好,那么,这批士子的本色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说只是某种道德价值的看守,那么,非得吟诗弄文做文人才合格吗?

这个问题等于是,古典文人,在清代中期,剥掉一两层皮毛后,核心在什么地方。

鲁迅曾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鲁迅的意思,似乎是以为《儒林外史》是为旧文人做的,那时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大家兴头正浓,难怪他有此议论。

如果他老人家活到今天,也许他会进一步说,这本书,盛世的人还是不要读了吧,读也读不懂。

每个社会、每个阶层都有失意者,伟大的《儒林外史》,讲了一群失意者的故事。

在证明这些人如何了不起上,《儒林外史》的说服力是不够的,但小说告诉我们,他们怎样活下去,怎样把幻想维持下去,其中那惨淡的信心,是除了《红楼梦》的读者之外,任何人都需要看到的,即使是在别人身上。

小说最后一个人物是荆元,是个裁缝,喜欢弹琴,在小说的结尾,他弹给一个老友听(那人也是个市井中人),弹完后,“当下也就别过了。”

—我相信任何当代人都不愿意沦落到这种田地,但能够想像在什么地方有这种人,且能想像他们没有饿死,多少令人欣慰。

不读《考工记》

民间技艺自有流传。

古代的典籍,鲜有对工艺的记录,然而一代代的中国人,仍然会造酒、制车、种田。

只是,若没有知识丰富的人参加,工艺的改进必然缓慢,而且无法产生出科学。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古代写工艺的书,少之又少,所以每一本都珍贵。

最珍贵的一本,是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

《考工记》是工艺大全,怎么造车,怎么做食器、兵器,小到编筐,大到营建城邑,挖沟筑防,虽未必详细,却样样法度清楚。

既有能力著述、又通工匠之事的人,古代是极少的,前人或说这本书便成于这种人之手。

但书的内容如此丰富,怎么能有那样的百事通呢?所以更可能是士人访问各行的工匠,记录成书。

读书人能有这样的心思,不论是出于私意还是官命,在当时算了不起。

只是陆续润饰,有些东西难免走样。

比如《考工记》说车轮要用三十根辐条,取日月之数,这就是儒生的一己之意了。

考古所得周秦古车,极少见三十辐的,大多数是二十几根辐条。

老子虽也说过“三十辐共一毂”

,但老子是哲学家,可以举其成数,不必对工艺负责。

若是工匠自己来记,当不会想到要让工艺向哲学让步,非三十不可。

儒生为了整齐好看,以及合于他们的哲学,对这本书的加工不止一处。

仍以车制为例,按现存《考工记》的定制,车毂的长度,要合于车轮(去掉接地的一圈)的半径。

实际情况,是要比这个短一些的,不过如实写就麻烦,妨碍阅读愉快。

《考工记》对车制的记录最详细,也最难解。

为它做注的汉代大儒郑玄,去《考工记》的时代不算很远,注解已错误百出。

比如车毂两端金属套的大小,按郑玄的理解,粗的一端(“贤”

相邻小说
在我的台词里,没人能打败我  不是很想在一起  只有你知道  付总今天的情人是谁  牛奶轧糖  [综漫]怕痛的话痛感调最低不就好了吗  池袋西口公园08非正规反抗分子  她媚惑众生[快穿]  为你着迷  [综漫]杀死一只侦探的虚  成名[娱乐圈]  军校宿管不好惹[星际]  独一无二  御灵之神妃医绝天下  三千世  和渣前任她姐HE了  小奶犬的套路  天才双宝:傲娇前妻抱回家  程色  寒月照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