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33章

为让更多的海南人民全面了解这一段抗战历史,2005年7月19日,我刚从云南回到北京,就匆匆给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写信,将云南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情况及有关南侨机工的故事告诉了这位博士出身的年轻的海南省领导。

一周后,他的秘书小杨给我打来电话,告知我周常委非常重视我提供的情况,在审阅了我的来信和有关资料后,批示由《海南日报》派出记者,及时奔赴云南省采访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

8月中旬,特派记者飞赴昆明,在毛毛细雨中寻访这一段鲜为海南人民知道的历史。

8月底,《海南日报》等相关的报纸,以连载的形式,迅速地报道了发生在六十多年前南洋华侨回国抗战的故事,详细地报道了这3193名南侨机工中,有八百多名海南籍的机工,他们肩负着海外华侨的重托,惜别亲人,回国抗战,在祖国当时唯一的国际大通道滇缅公路上,冒着战火硝烟,出生入死,夜以继日,抢运军需物资,运送忠勇将士,维修军用车辆,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许许多多悲壮的篇章,1800多名英雄儿女,长眠祖国的西南边陲滇缅公路。

让海南人民都知道,在中国抗战史上,在南洋曾经有过这样一群海南人,他们的爱国壮举,感动过南洋人,感动了华侨领袖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当时曾说:

南侨机工多少往事可以追忆(11)

&ldo;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参加的人数多,这说明海南华侨是对祖国最关心的,是最爱国的,是最革命的。

&rdo;

从此,只要看过《海南日报》的人,都会知道海南籍800多名南侨机工的英雄事迹了。

坐落在昆明市庆云街156号,仅有十多平方米的云南省南洋华侨回国抗日机工联谊会,是南侨机工唯一的活动场所,它联系着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机工,是南侨机工的家。

有一位记者在采访这些老人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让人回味深刻的话:

&ldo;这儿真是一块净土&rdo;。

是的,来这儿工作的人,几乎都是义工或业余者,有的甚至自己将款捐出,为南侨机工联谊贡献一点力量!

谈到南侨机工联谊会,联谊会的秘书长陈达娅对南侨机工的感情和付出,实在是让我难于忘怀。

这位高原妹子,如同一匹被太阳晒黑、充满活力的高原牦牛,默默地为南侨机工操劳奉献,把联谊会当成自己家似地照料,时刻关心着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主动解决老机工的困难,老机工在她心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她是最年轻的南侨机工第二代人。

她已故父亲陈昭藻是一位海南琼海籍的南侨机工,母亲是云南人。

她和姐姐、弟弟,出生成长在云南,对海南故乡的情结一片空白。

几年前,她按父亲的遗愿,寻根回到故乡海南省琼海市九曲江镇乌皮凤楼村,呈现在她眼前的家,是一座破烂不堪、无人居住的祖屋。

这就是海南人祖祖辈辈逢年过节都要烧香敬祖的地方。

男人与祖屋,是海南家族传宗接代的体现,是汉人漂泊移居海南岛几百年来,延续至今神圣无比的传统习俗。

总之,家就是&ldo;根&rdo;所依附的载体。

村里相邻,一栋栋用进口&ldo;黑盐&rdo;木料和红砖建造的整齐的海南式祖屋,比比皆是,新建的更显得高大和气派。

相比之下,陈昭藻的家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ldo;家&rdo;,而是祖屋遗迹,门口长草,门内长树,给人以心寒心酸。

如今的海南农村,有华侨关系的农家,虽然主人侨居国外、一年间偶尔回来一趟,但家家的祖屋都会花钱雇同村的老人看管,保持香火不断,祭祀先祖,财丁两旺,后继有人。

而陈昭藻的家,已人去屋破。

他一生救国,魂留滇缅。

村里的老人会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的一生;而年轻人,没有见过他,也不会去打听他。

他们也许只会知道,这破屋里的主人,是一位回国抗日华侨而已,并以此相传后人!

南侨机工,真是一群人生漂泊、无私奉献、爱国忘家、落地生根的种子。

重返南洋、缅甸寻找父亲的足迹

一代人谱写一段历史。

在艰苦岁月里,南侨机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救国之歌,再现南洋。

从海南岛漂泊到马来亚,又从新加坡回到祖国的云南滇缅公路;从滇缅公路飞到印度的兰姆伽,又从缅甸战场回到祖国云南;从云南走到贵州麻江,又从江西上饶、福建南平,来到江苏徐州和山东、天津、辽宁等地,转战半个中国;最后,跨过鸭绿江,从朝鲜带着胜利的笑容和喜悦回到了阔别30年的故乡‐‐海南岛。

200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也是父亲去世整整20年。

虽然我与他的年龄相差两代人,沟通甚少,他的历史轨迹在我的脑海里痕迹不深,但他的在天之灵,始终不知不觉地催促着我,去撩开他那尘封60年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

2005年5月底,我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和缅甸的抗战历史。

7月初,又开始到云南省档案馆,多次详细地查阅了有关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史料。

每一次触摸这一段发黄的历史档案,都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灵,这一段为民族存亡而血洒滇缅公路的南洋人的历史,难道就这样永远地尘封着吗?1939年的南洋,生活是那样的安逸和优裕,是什么力量驱使着3193名南洋华侨告别南洋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从父亲遗留下的自传中,我发现马来西亚的太平、怡保是他生活过的地方,因此,我决定南下追寻父亲在南洋的足迹。

相邻小说
她比神明更貌美  说好的龙凤胎呢  互联网2010  万古之王  福气满皇朝  都市之最强反派系统  再试一次  改制  大千世界之三位一体  封神记  至尊妖孽系统  钟娘娘家的日常生活  [综穿]这日子没法过了  恢复记忆后我摆脱了舔狗人生  胜今朝  男团摘下路人光环后爆红了  盛世极宠:天眼医妃  邪翼传说  败光一亿后我成了玄学大佬  福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