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4章

在曾国藩看来,自觉地服从封建伦理纲常,是人臣的本份。

正是从这一高度出发,自觉地维护以君权为核心的封建伦理,便成为曾国藩一生的政治准则。

&ldo;臣子于君亲,但当称扬善美,不可道及过错;但当谕亲于道,不可庇议细节。

&rdo;进一步说:&ldo;于&lso;孝悌&rso;二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

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

&rdo;

但是,清王朝所面临的各种统治危机,并不是单凭&ldo;义理&rdo;所能解决的,理学&ldo;罕言其利&rdo;的伦理观念与现实危机之间产生了矛盾。

为解决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在认识论上,曾国藩更为重视&ldo;欲悉万殊之等,则莫若即物而穷理&rdo;的格物致知认识方法。

曾国藩认为,&ldo;近世乾嘉之间,诸儒务为浩博。

惠栋、戴震之流,钻研诂训,本河间献王实事求是之旨,薄宋贤为空疏。

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rdo;这表明曾国藩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认识到了实事求是在认识上的影响和作用。

为了地主阶级的一致利益,需要&ldo;克己以和众&rdo;,来加强统治阶级的团结。

因而,一定程度上摒除门户之见,进行学术兼容,互相吸收和弥补,是很有必要的。

在接踵而来的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的冲击下,曾国藩意识到,无论汉学还是宋学,都无力解决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于是,曾国藩在坚持以义理为本源的程朱理学基础上,并不固守前辈旧有的理学阵地,主张&ldo;一宗宋儒,不废汉学&rdo;,他认为:&ldo;乾嘉以来,士大夫为训诂之学者,薄宋儒为空疏;为性理之学者,又薄汉儒为支离。

鄙意由博乃能返约,格物乃能正心,必从事于《礼经》,考核三千三百之详,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细,然后本末兼该,源疏毕贯。

虽极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故尝谓江氏《礼书纲目》,秦氏《五礼通考》可能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rdo;。

明确表示应兼取汉、宋二家学说之所长,使儒家学说在新的形势下能更好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因此,曾国藩在治学过程中,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哪一个领域,只要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他都加以吸收。

在跟随唐鉴、倭仁学程朱理学之前,他就在潜心钻研古文和经世之学,虽然唐鉴告诫他&ldo;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rdo;,但在学习程朱理学的同时,仍然对古文保持着极为浓厚的兴趣,以致于对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王安石的文章达到&ldo;日夜以诵之不厌&rdo;的程度,曾国藩自踏上仕途起,对&ldo;仕途积习益尚虚文的现实十分忧虑&rdo;。

他希望能从前史中寻找到一二&ldo;济世&rdo;良方,其中,他倍加推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他说:&ldo;窃以先哲纪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

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论风俗;因蜀汉而论正闰,因樊英而论名实。

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评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之外不刑之典也。

&rdo;

相邻小说
仇人太宠我怎么办  穿成男配的朱砂痣  大马士革陷阱  您的随身四级包[电竞]  重生回到战神夫君战死前  秘爱成婚  紫色菩提  天生影帝[重生]  龙傲天,真香  异界遍地爆装备  这个影后有点烦  看客  初次爱你,为时不晚  凤倾九重  锄奸  家有儿女之我穿成了夏雪  [兽人]我可是正经人  头号玩家  奉纸橙婚幸孕生猛妻  [综英美]教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