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0章

中国人对洋人们如此热心于中国的变革始终不安,认定洋人必是有险恶野心,至少是为了获得实际利益。

中国人很难理解洋人们为什么&ldo;不避河海之险,不惮跋涉之劳&rdo;来到中国。

其实,洋人们鼓吹和支持中国的&ldo;变革&rdo;并不虚伪,关于这一点,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特马说得明白:中国如果进行全面变革,对洋人有三方面的好处:一、中国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必须要购买洋人的技术成果;二、中国人要发展经济,必须向洋人购买器材;三、中国要进行变革性的建设,就需要借用外资。

威特马说的只是经济利益上的好处,而洋人们对中国知识分子&ldo;上书&rdo;的支持还有其更深的目的,那就是从文化上切入这个古老的帝国,以影响帝国的知识分子和大部份由文人脱出的帝国官员的对外政策,然后,巩固自己在中国的立脚点‐‐这个立脚点仅仅靠洋枪洋炮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9、外国的月亮

1896年,上海。

帝国的一个湖南籍旅游者在一位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那里,看见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两样东西:一张可以清楚地看见人体骨骼的x光底片和一个可以代替人脑进行数学计算的大木头箱子。

这个帝国的读书人目瞪口呆,万分惊异。

这两样撞击了中华帝国几千年思维模式的东西,几乎在瞬间便把他过激的反叛性格无可更改地固定了下来,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宁愿被砍去头颅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幻想权利的最著名的知识分子。

他的名字叫谭嗣同。

谭嗣同,一个饱读诗书的帝国省级官员的儿子。

1896年他30岁,口袋里有几个闲钱,正在帝国的广袤的土地上乱逛。

x光射线,1895年11月8日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x光机问世几个月后,中国的《益闻报》向国人报道了这一消息。

当时从科学技术上讲几乎如生活在中世纪的中国,即使是最有学问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发现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

谭嗣同看见的仅仅是一张x光底片,而第一个看见x光机,第一个接受x光检查的中国人,应该是李鸿章‐‐因为在这一年,李鸿章访问德国,经旁人的劝告,他接受了刚刚发明的x光机对他在日本被刺时受伤的头部的照相。

这位中华帝国的重臣大员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见了那粒日本制造的铅弹以何种姿势镶嵌在他左眼下的骨头上。

和x光底片一样,那个可以代替人脑进行数学运算的木头箱子是一台刚刚发明的实用自动计算器,虽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1946年的事,但是它的前身机械数字计算器早在1642年就被法国人帕斯卡发明出来了,而那个时候,中国的皇帝正苦恼于如何把一群在&ldo;闯&rdo;字旗下手舞足蹈的造反农民阻挡在京城之外。

面对计算器的运算,谭嗣同在给朋友的信中无法遏制自己的惊异:

我在傅兰雅处见到了计算器,真是奇异无比。

任何人,哪怕是村妇愚氓,即使不会作算术,只要掌握了操作方法,机器一转,片刻之间,答案即出。

无论多复杂的计算,都毫无差错。

最奇怪的是,运算最终结果,数字不仅会自动显示在机器上,而且只要需要,它还会自动打印在纸上,从机器里送出来。

我简直无法相信眼前的这一切。

(谭嗣同致欧阳中鹄。

转引自《戊戌风云》,闵杰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106~107页。

中国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走出国门了。

按照中国人的几千年的思维习惯,他们对外部世界既陌生又不感兴趣,他们只愿意在自己既定的圈子里生活,和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打交道。

中国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背井离乡在中国是最悲惨的境遇。

外部的世界对中国人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中国人生活的特点就是依据几千年前先哲们的教训,毁灭性地强迫自然资源维持他们最低的生活标准,他们只愿意&ldo;就地繁殖&rdo;‐‐包括他们的子孙的延续和文化的继承。

中国人接受外部世界是被迫的,包括那些先觉的知识分子。

中国的先觉者当属那些最早到外国留学的&ldo;留学生&rdo;们。

他们受到帝国政府的官方资助被派往国外学习,其奇特的经历,足令今天争相送子出洋的中国人匪夷所思。

1872年,迫于洋务派官员的坚决恳请,帝国政府决定向国外派遣官派留学生。

这个决定立即在国人中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政府的决定十分荒唐又极其恐怖,其恐怖程度不亚于政府把他们的孩子抢走卖了;而大多数政府官员也认为此事不可为之,高度文明的中国孩子被送到遥远的&ldo;蛮夷&rdo;去读书,这简直是一种本末倒置‐‐&ldo;中国不尚西学,今此幼童越数万里而往肄业,弗乃下乔木而入幽谷欤?&rdo;(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第603页。

)尽管政府声明为留学生出全资,还是没有人报名,最后只得跑到偏僻的香港才勉强招够人数。

报名的基本是社会低层的穷苦孩子,因为只有这些家庭敢冒这个险:与其在家缺衣少食地病死饿死,不如把孩子给了政府,兴许能侥幸活下来。

这群梳着辫子,身穿长袍马褂的中国幼童在8月11日的暑热之中于上海登上了一艘美国轮船,开始了漫长而奇特的异域生活。

他们全部被安排在美国的普通家庭中,学习的日期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说&ldo;学成回国&rdo;,而怎样才能称之为&ldo;学成&rdo;?‐‐这些中国孩子一去竟然达10年之久。

相邻小说
[综漫]总有人脑补我的马甲们针锋相对  帝君他眼瘸  嘉庆皇帝  曾经的你  我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站姐  无法逃离的纠缠爱恋  99次心动,情迷首席纪先生  空气控制者  大国海盗  我可能活不过三章  情敌全都不对劲  李敖谈鲁迅  方先生的小宠妻  末世炮灰女配发芽了  白月光的攻略手册  穿到剧情开始之前  割舍  纵横江海  老夫老欺  [综漫]悠仁,我开小号养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