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6章

恭亲王与两位寡嫂之间的共同之处,关键就是两点:一、深感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ldo;八人帮&rdo;,日益跋扈,贵为太后和亲王,却毫无尊严与权威;二、他们都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深信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自己的,如果不能犯难一搏,今后的漫长人生都将在&ldo;八人帮&rdo;的阴影下度过。

在打倒&ldo;八人帮&rdo;的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中,除了主流观点强调的各种利益团体的博弈和斗争外,作为政变发动方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他们那飞扬的青春,无疑是难以忽视的因素。

正是这种朝气,形成了他们冒险一搏的勇气,也奠定了之后三十年改革开放(&ldo;洋务运动&rdo;)的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这次政变的尖刀,对45岁的肃顺和54岁的端华实行外科手术般&ldo;精确打击&rdo;的,正是时年21岁的醇亲王奕譞(光绪之父、宣统之祖父)。

或许,这不只是两个利益团体的搏杀,也是两个时代的格斗。

野史记载,肃顺在临刑前,引唐代杜牧的诗句作为绝笔:&ldo;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do;(七绝《赤壁》),此事果然为真,则&ldo;周郎&rdo;、&ldo;铜雀台&rdo;、&ldo;二乔&rdo;的矛头所指,很值得玩味。

而高阳在他那著名的小说《慈禧全传》中,更是绘声绘色地记载道,肃顺在死前跳脚大骂:&ldo;恭六,兰儿!

你们叔嫂狼狈为奸,干的好事!

你们要遭天谴!

&rdo;凡此种种,皆给热衷阴谋论、酷爱八卦的看客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国两制

年轻的叔嫂联手夺得了政权,但在制度设计上却犯了难。

合法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是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他需要辅政者乃至摄政者。

而合法掌握辅政权乃至摄政权的&ldo;八人帮&rdo;,却已经被打倒,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面对这种局面,叔嫂们创造性地进行了一场涉及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ldo;一国两制&rdo;,即太后的&ldo;垂帘听政&rdo;制度,与恭亲王的&ldo;亲王辅政&rdo;制度同时并存。

这两种制度,虽然史有先例,但都是权宜之策,并不符合大清&ldo;祖制&rdo;,更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防止君权旁落的基本准则。

自古以来,后宫、外戚干政都是正统朝廷所不容许的,而且,&ldo;垂帘听政&rdo;很容易激发人们对武则天称帝的无限遐想。

至于历史上的&ldo;亲王辅政&rdo;,大多都演变成为篡位的悲剧,在通往最高权力的台阶上,这些血缘高贵得离帝座只有一屁股之遥的亲王们,其实是睡在身边的、最为危险的政敌。

在大清国的现实条件下,&ldo;垂帘听政&rdo;和&ldo;亲王辅政&rdo;成为唯一的选项,而且,为了防止出现武则天或多尔衮,这两种体制必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这种&ldo;叔嫂共和&rdo;的权力格局,在清初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搭档中,已经做过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

但在那个年代,孝庄的权威远不如多尔衮,实际上还是&ldo;亲王辅政&rdo;一头独大,只是因为多尔衮或出于政治觉悟或出于伟大爱情,才保住了顺治小皇帝的皇位传承。

但已经无限接近于最高权力的多尔衮,最后还是没能逃脱&ldo;老二&rdo;们惯常的下场:身败名裂。

如今,两宫太后既不如孝庄那般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恭亲王也没有多尔衮那样一句顶一万句的威望,在实力对等的前提下,真正的权力分享与制衡便得以成型,并且日益固化为&ldo;一国两制&rdo;,成为大清国&ldo;晚年&rdo;的主旋律。

即使在恭亲王被贬的&ldo;甲申易枢&rdo;(1884年)中,也并没有出现后世主流史家所说的太后专政局面,无非以醇亲王奕譞顶替了恭亲王奕訢,依然是亲王辅政。

到了宣统朝,则形成了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的&ldo;叔嫂共和&rdo;局面。

纵观清史,孝庄太后/多尔衰、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慈禧太后/醇亲王奕譞、隆裕太后/醇亲王载沣,成为四组&ldo;叔嫂共和&rdo;的搭档。

这种&ldo;叔嫂共和&rdo;的&ldo;一国两制&rdo;,不仅形成了皇族与外戚之间的微妙平衡,并且在晚清内忧外患的惊涛骇浪中,维持和保障了领导阶层的&ldo;圈内民主&rdo;,为保持中央政权的基本稳定和凝聚作为统治基础的满清贵族,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从此之后,大清中央核心虽有权力斗争,但你死我活的&ldo;路线斗争&rdo;并不多,所谓的&ldo;洋务派&rdo;、&ldo;保守派&rdo;、&ldo;清流派&rdo;,其争斗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权力的分配,改革的节奏、力度、尺度上。

除了在戊戌变法/政变、义和团/八国联军时期之外,高层的人事更替,很少带来政策的急转弯,新的领导班子往往萧规曹随,以渐进改革为基调的政策贯穿始终,令大清王朝在&ldo;三千年未有之变局&rdo;中,在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任小皇帝手上,依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寿命。

天平的砝码

毫无疑问,涉及方向和旗帜问题的&ldo;路线斗争&rdo;的安宁,并不代表着涉及利益与势力的权力斗争的消停;&ldo;垂帘听政&rdo;与&ldo;亲王辅政&rdo;这种&ldo;一国两制&rdo;的共存,并不代表着负责&ldo;听&rdo;的太后与负责&ldo;做&rdo;的亲王之问的和谐。

帘幕内外的争斗,成为大清中央内部的主要矛盾。

在&ldo;叔嫂共和&rdo;的早期,年轻的太后们与亲王们(参与政权管理的并非只是恭亲王一人),基本奉行了&ldo;男主外、女主内&rdo;的传统分工,太后们在后宫负责教育皇帝,而亲王们负责在朝廷管理国家。

一切政令都通过形式意义上的&ldo;谕旨&rdo;下达,太后们更多的是代替皇帝履行国家元首的象征作用。

相邻小说
追光  第一辞色  快穿之我是女主白月光  热恋前  藏爱  农门小娘子  绿腰  邋遢天使俏娃娃  福运来  [综漫]海神能有什么坏心思  亿万富婆发家史  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  反咬一口  五零俏军嫂养成记  (系统)宠物恋人  炮灰霸总没有世俗的欲望  鬼の左眼  清朝经济适用男  别无选择  百年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