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25章

&ldo;反动&rdo;遗言

在恭亲王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各种方式向他表示了慰问,并且就恭亲王身后的国家大事,进行了广泛而坦率的探讨。

一个广为传说,但显然无法从正史上得到确证的故事,是说恭亲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诫光绪皇帝:&ldo;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rdo;(《戊戌履霜录》)高层密谈,自然是不可能泄露给位卑言轻的史家的。

而人们更愿意假定此一政治遗言为真,并将其广泛解读为恭亲王&ldo;反动&rdo;的证据。

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也在各种场合,强化了恭亲王反改革的形象。

从各种可靠及不可靠的史料来看,恭亲王&ldo;反改革&rdo;似乎是真的----但是,那只是反康梁的所谓&ldo;改革&rdo;而已。

有关戊戌变法的真相,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康梁在变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都被他们自己后来的精心宣传所拔高。

在他们仓皇出逃的时候,给予他们掩护的日本和英国的外交官,无人认为他们是大清改革的所谓先行者、是能为理想而献身的勇士;相反,在发往各自政府的报告中,外交官们对康有为的评价十分糟糕,之所以伸出援手,一是出于所谓的&ldo;人道&rdo;,二则是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在华利益,手上握住了康有为,就多了一个与中国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

戊戌变法的实质,与其说是一场改革,莫如说是一群急于获得政治地位的野心家(如康有为等),与一部分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者(如谭嗣同等),联合推出的一场政治大跃进。

盲目而操切的&ldo;变法&rdo;,自发动之初,就贸然地将重点放在了打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们的铁饭碗上,一夜之间就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六个中央部委;裁撤了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因为他们与总督同在一地;裁撤了全国那些没有运输业务的粮道和没有盐场的盐道……这种组织人事上的休克疗法,令全国公务员,尤其是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干部们,人人自危。

这势必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论是改革者还是保守者,都推到了这场所谓&ldo;改革&rso;的对立面。

而这些,正是改革经验丰富、政治嗅觉灵敏的恭亲王之所以至死反对如此&ldo;改革&rdo;的原因。

其实,除恭亲王之外,几乎所有的改革实践者们,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都与这场以滥发红头文件为主要方式的&ldo;改革&rdo;保持了相当的距离。

而后世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如果恭亲王不死,这一以文字上的虚幻快感取代应有审慎的儿戏&ldo;改革&rdo;,将可能无法推行,而这究竟是因为恭亲王的&ldo;反动&rdo;,还是因为他的明智加睿智呢?

打倒翁同龢

除提醒光绪要警惕&ldo;康梁小人&rdo;之外,恭亲王还有一条同样难以证实或证伪的政治遗言:打倒翁同龢。

这一记载的来源是《申报》。

恭亲王死后一个月,这家大清国最为主流的媒体,发表报道称,恭亲王重病期间,光绪皇帝前来探视,询以朝中人物,谁可大用?这等于是要恭亲王推荐干部。

恭亲王首先提到了李鸿章,但他因甲午战败而积谤过多(&ldo;合肥相国积毁销骨&rdo;),一时难以重用,因此,恭亲王认为中央只有荣禄,地方上只有张之洞、裕禄三人&ldo;可任艰危&rdo;。

当光绪皇帝专门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老师、担任财政部长(&ldo;户部尚书&rdo;)的翁同龢时,恭亲王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翁同龢是国家的罪人,&ldo;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rdo;。

报道进一步指出,甲午战争前朝鲜局势紧张,高层曾经拿出了三套方案:一是将朝鲜降格为行省,把朝鲜国王迁回内地供养,参照孔子后裔的榜样,&ldo;世袭罔替&rdo;;二是派遣重兵进驻朝鲜,代理其国防;三则是将朝鲜列为各国利益均沾、共同保护的&ldo;公共之地&rdo;,以便相互牵制。

但当时已经执掌中央财政大权的翁同龢,一味高调主战,却又不积极备战,导致主战的偏激舆论占了上风,错过了外交解决的最佳时机,终至尚未准备就绪的陆海军一败涂地,&ldo;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rdo;,列强趁机掀起瓜分浪潮,&ldo;德据胶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龙,法貰广州湾,此后相率效尤,不知何所底止?&rdo;

客观地说,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只归罪于翁同龢一人,与只归罪于李鸿章一人一样,都是过度之责。

但是,翁同龢这类将自己的&ldo;名声&rdo;、&ldo;羽毛&rdo;看得重于国家利益的&ldo;清流&rdo;,的确对李鸿章这类&ldo;干活的人&rdo;造成了巨大的掣肘。

李鸿章曾经激烈指责&ldo;言官制度最足坏事&rdo;,&ldo;当此等艰难盘错之际,动辄得咎,当事者本不敢轻言建树,但责任所在,势不能安坐待毙。

苦心孤诣,始寻得一条线路,稍有几分希望,千盘百折,甫将集事,言者乃认为得间,则群起而让之。

朝廷以言路所在,有不能不示加容纳。

往往半途中梗,势必至于一事不办而后已。

大臣皆安位取容,苟求无事,国家前途,宁复有进步之可冀?&rdo;

甲午战前十多年,日本侵略琉球和台湾,李鸿章就向中央发出了警报,应将日本作为中国国防的主要假想敌。

但翁同龢为了政争的需要,死死捂着钱袋子,导致北洋海军多年未进行军备更新,却又逼着李鸿章与日本决战。

甲午战败后,日本方面指定只和李鸿章进行和谈,中央在商议时,翁同龢明知不割地不可,但为了爱惜自己的名声,坚决要求绝不可割地,实际上是想洗清自己。

李鸿章也急了,干脆表示自己没这本事,还是请翁师傅亲自去趟日本,这才令翁同龢改口。

从个人政治品格上来说,李鸿章远比翁同龢要坦荡磊落许多,更有担待,更有责任感,更勇于任事。

从后世我们所能看到的史料来看,李鸿章未必是个&ldo;真小人&rdo;,而翁同龢却绝对可称是个&ldo;伪君子&rdo;。

相邻小说
鬼の左眼  第一辞色  亿万富婆发家史  百年功罪  炮灰霸总没有世俗的欲望  追光  农门小娘子  反咬一口  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  五零俏军嫂养成记  福运来  别无选择  [综漫]海神能有什么坏心思  (系统)宠物恋人  热恋前  藏爱  快穿之我是女主白月光  绿腰  清朝经济适用男  邋遢天使俏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