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铅笔书屋手机版网址 qianbishuwu.com

第5章

礼堂的南面是一座美国教堂,还有一座教会留下的口字形校舍,那时已被改作机关的食堂和幼儿园,我就寄读在那所幼儿园里。

它的高大浑厚,复杂的结构,还有那座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的钟楼,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日后当我成为一名导演时,我回到那里拍下了《一地鸡毛》和《情殇》两部电视剧。

礼堂的北面是党校的学员楼,它是苏联建筑师的杰作,楼体非常地敦实,令人心生敬畏。

文革中我曾亲眼目睹,有人从那座楼的五层纵身跃下,重重地摔在水泥地面上。

直到今天我都在想,自杀者从楼上一跃而下时,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绝望,在坠地前的几秒钟,会不会后悔。

我如果自杀是不会选择跳楼的,我特别怕疼。

礼堂的后面是一片五七年栽种的果园,果园里有一座很大的暖房,里面培育着数不尽的花草植物。

负责管理果园的叔叔姓史,史叔叔住在我们家的楼上,人很厚道,也非常耿直。

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是,在我的父亲成为右派后,他们家依然和我们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我母亲最爱养的植物是吊兰,无论生活陷于何等窘境,母亲的吊兰永远在窗台上繁茂地生长,这一点是和史叔叔的努力分不开的。

礼堂的样子大致是这样一个面目:正门下有一层层的台阶,台阶上矗立着几根石柱顶天立地,石柱上托举的横眉正中镶着一个浮雕,浮雕的图案由五角星和分列两侧的旗帜组成,印象中旗帜上还有垂下来的穗子。

党校的历届学员毕业,都会站在礼堂前的台阶上留影。

我的影集里有一幅幼儿园时的合影,也是站在礼堂前的台阶上,一群孩子没心没肺地迎着镜头傻笑。

每次看到这幅照片都让我想起当时的情景,那是在一次党校幼儿园的&ldo;六一&rdo;演出结束后拍照的。

我们演的节目是表演唱《浏阳河》。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

五十里水路到了湘讧,江边有个湘潭县呀,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啊,依呀依子哟……

我记得我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盘子,一根筷子,唱一句敲一下,领唱的女孩叫高丽萍,印象中长得特别漂亮。

现在想起来,在我的少年时代,很长时间她都是我心中的偶像。

礼堂有一个前厅。

地面由水磨石铺成,石缝间还嵌着铜线,散发着煤油拖把擦过的气味。

顶子上有石膏的浮雕天花,一组组苏式的吊灯悬挂在其中,每个吊灯上都有很细的铁丝精心编织的网兜呵护着乳白色的灯罩。

当然还包括高大的窗户和用绳子一拉就能自动关闭的窗帘。

少年时,每逢周末,礼堂的前厅里常常举行交谊舞会。

我父亲爱跳舞,我母亲很反感,但有时也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去。

现在想起来,可能是为了看着我父亲,其作用相当于警察。

可想而知,有我和姐姐在腿间穿来跑去,又有母亲端坐在场边,我父亲就是想有所作为,恐怕也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前厅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宽敞华丽,但长大以后故地重游时才发现,实际的空间非常狭小朴素。

令我对儿时的所有记忆都产生怀疑。

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拍一部反映儿时生活的影片,我应该按印象中的环境拍摄,还是应该还原其本来面目?孩子的视线看礼堂的门把,又大又高,成人却不然,究竟哪一种视线更真实呢?思考的结果是,应该按照孩子的视线拍摄,那才是童年。

礼堂的舞台很浅,一道蓝幕前八字形斜插着一排红旗,正中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如果放电影就把银幕从台口落下来。

星期五机关食堂卖电影票,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在期待和憧憬中草草吃完晚饭,和院里的孩子成群结伙跑到礼堂的大门前等待开演,然后一拥而入,为各自的家人占座位,顷刻间礼堂里座椅响成一片。

有时过道里拥满了人,我们就从后排一直踩着座位往前排跑,常常一步踏空,腿陷进翻板中,疼得龇牙咧嘴。

那种感觉直到今天都铭刻在心。

印象中我在礼堂里看过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的电影,令我眼界大开。

细一琢磨,这事有点不靠谱。

相邻小说
红楼之奸宦贾琏  偏爱  重生之易经  男主他总装穷[穿书]  穿成男配那万能小姐姐  [综漫]死遁后马甲成了众人白月光  荒野寒山  穿成美人蛇后被天敌饲养  (吕蒙同人)我只是来打酱油的  重生之问鼎仇城  山间柳  大将军,你又赖皮  [网配]男神,给撩么?  他定有过人之处  奶油冰砂青花碗  洛临  炮灰人设封神[快穿]  文娱从综艺开始  成了传奇之白泽  重生之至尊仙侣